
裝香料的盒子。《清平山堂話本·簡貼和尚》:“隻得勉強着一領紫羅衫,手裡把着銀香盒,來 大相國寺 裡燒香。”《紅樓夢》第二七回:“像你上回買的那柳枝兒編的小籃子兒,竹子根兒挖的香盒兒,膠泥垛的風爐子兒,就好了。”
香盒是用于盛放香料的容器,具有實用與藝術雙重價值。以下是詳細解釋:
香盒又稱“香合”“香函”,主要功能是存放香料或香丸,便于攜帶和保存。其名稱源于古代“香包”的前身,早期多用玉、金屬等材質制作成小盒。
從宗教用具發展為文人雅物,材質和裝飾隨時代變遷豐富多樣,成為傳統文化中“雅事”的象征之一。
如需進一步了解香盒的實物樣式或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清平山堂話本》《紅樓夢》等古典文學作品,或查閱博物館藏品資料。
香盒是指用于盛放香料或香燭的盒子。在古代,人們常将香料制成固态,并放入精美的盒子中以保持其香味。
香盒的部首是⺧(也可以寫作香-⺮),拆分成2個筆畫。
香盒一詞的起源較為明确,出現在明朝道光三十年(1850年)劉大傑所著的《一黃山人雜記》中。
香盒在繁體中的寫法為「香匣」。
在古時候,香盒的漢字寫法和現代相似,沒有太大區别。
她打開香盒,聞了聞裡面散發出的淡淡花香。
香盒的相關詞彙有:香爐、香薰、香包。
香盒的近義詞有:香匣、香盛、香囊。
香盒的反義詞可以是:臭袋、臭盒,用于盛放臭味物品的容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