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room] 掃地的工具,多用竹枝紮成。也叫“掃把”
(1).除去塵土、垃圾等的用具。《南齊書·劉休傳》:“令 休 於宅後開小店,使 王氏 親賣掃箒皂莢以辱之。”《隋書·五行志上》:“金作掃帚玉作把,浄掃殿屋迎西家。”《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六回:“猛擡頭看見他檐下挂着一把破掃帚。” 趙樹理 《三裡灣·奇怪的筆記》:“她給家裡做過什麼活……在院裡沒有動過掃帚!”
(2).蔾科植物地膚的别名。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五·地膚》:“地葵、地麥、落帚、獨帚、王蔧、王帚、掃帚……莖可為帚,故有帚、蔧諸名。”
以下是“掃帚”的詳細解釋:
掃帚是掃地除塵的常見工具,多用竹枝、芒草或棕榡紮成,體積比笤帚更大,主要用于清掃地面較大的垃圾或塵土。其名稱在漢語中也可寫作“掃箒”,屬于偏正式合成詞,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提到“破掃帚”,即指此物。
在植物學中,“掃帚”也指蔾科植物地膚(學名:Kochia scoparia),因其枝幹細密、形似掃帚而得名,常作為觀賞植物或制作天然掃帚的原料。
據記載,掃帚由夏代的少康發明。最初用野雞毛制作,後因易磨損改良為竹條和草質材料,成為耐用工具。
如需進一步了解植物“地膚”或掃帚的演變,可參考權威詞典或百科詞條。
《掃帚》一詞指的是一種用來掃除塵土、清理地面的工具。它通常由杆子和毛制成,以便于在地面上掃動。
《掃帚》的部首是“扌”和“巾”。它包含了11個筆畫。
《掃帚》一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其中的“扌”是表示手部動作的偏旁,而“巾”是表示覆蓋物的偏旁。它們組成了“掃帚”的字形,意為用手從上方往下掃地面。
在繁體字中,掃帚的寫法為「掃帚」。
古代漢字中的掃帚字形略有不同,它由一個類似于“彐”的部分和一個類似于“尤”的部分組成,表示了掃帚的形狀和用法。
1. 媽媽用掃帚打掃了地闆。
2. 店主用掃帚清除了門前的落葉。
掃帚可以與其他詞組合,形成新詞:
1. 掃帚架
2. 掃帚草
3. 掃帚舞
與掃帚意思相近的詞語包括:
1. 掃把
2. 掃具
3. 打掃工具
與掃帚意思相反的詞語包括:
1. 接力棒
2. 抹布
3. 吸塵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