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伏伺。《明史·孫傳庭傳》:“ 獻忠 即狙伏,無能為也。” 清 曾國藩 《金陵楚軍水師昭忠祠記》:“若乃高城巨壘,千礮狙伏,陸軍進攻,水師和之,一堞未攀,駢屍山積。”
“狙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伏伺,即埋伏并伺機行動。以下是詳細解釋:
“狙伏”強調隱蔽性與伺機而動的雙重特性,多用于曆史文獻或軍事策略描述。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明史》或曾國藩相關著作(、)。
狙伏(jū fú)這個詞是指暗藏在一個地方等待機會突然襲擊的意思。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狙和伏。
狙的拆分部首是犬,筆畫數為4畫。它的意思是狙擊,暗中射擊。狙字源于古代的一種獵鳥方式,利用陷阱和掩護進行捕捉。
伏的拆分部首是人,筆畫數為6畫。它的意思是隱藏,潛伏。伏字指的是潛伏、隱藏自己,等待合適的時機行動。
狙伏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軍事戰術中。在戰争中,敵人常常利用誘敵深入的策略,暗地裡伏擊敵人,以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在繁體字中,狙伏的寫法是「狙伏」,跟簡體字一樣。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狙伏在古代的寫法和現代相差不大。
例句:
1. 敵人利用狙伏的戰術,成功地打擊了我方的先鋒部隊。
2. 他總是狙伏在馬路邊,等待着搶劫行人。
組詞:
狙擊、狙殺、伏擊、伏兵
近義詞:
埋伏、伏兵、隱蔽、僞裝
反義詞:
顯露、顯現、暴露、暴露身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