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教的意思、五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教的解釋

(1).五常之教。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種倫6*理道德的教育。《書·舜典》:“汝作司徒,敬敷五教。” 孔 傳:“布五常之教。”《左傳·文公十八年》:“舉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共、子孝。”《舊唐書·玄宗紀下》:“敦風勸俗,五教攸光。”

(2).古代練兵的五項内容。《管子·兵法》:“五教,一曰教其目,以形色之旗;二曰教其身,以號令之數;三曰教其足,以進退之度;四曰教其手,以長短之利;五曰教其心,以賞罰之誠。五教各習,而士負以勇矣。”

(3). 唐 人對司徒的别稱。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五:“五教念女早寡,不能忘情,乃召門生故吏而告之。”此指 唐 司徒 裴璩 。 宋 洪邁 《容齋四筆·官稱别名》:“ 唐 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稱……太尉為掌武,司徒為五教。”

(4).佛教語。華嚴宗判教為五,即小教、始教、終教、頓教、圓教。 唐 法藏 《華嚴經探玄記》卷一:“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終教,四、頓教,五、圓教……此上五教,非局判經。”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五教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五教”一詞在不同曆史或文化語境中有多種解釋,以下是其核心含義的梳理:

一、五常之教(倫理道德教育)

指古代五種家庭倫理規範,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一概念源自《尚書·舜典》和《左傳》,是儒家倫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家庭成員間的責任與和諧。

二、古代練兵五項内容

出自《管子·兵法》,包括:

  1. 教目:辨識旗幟顔色與形狀;
  2. 教身:熟悉指揮號令;
  3. 教足:訓練進退步伐;
  4. 教手:掌握兵器使用;
  5. 教心:明确賞罰規則。

三、佛教華嚴宗判教體系

華嚴宗将佛教經典教義分為五類:

  1. 小乘教:基礎教義,注重個人修行;
  2. 大乘始教:初步引入空有理論;
  3. 終教:強調佛性普遍存在;
  4. 頓教:主張頓悟成佛;
  5. 圓教:最高教義,代表圓融無礙的《華嚴經》。

四、唐代司徒的别稱

唐代官員體系中,“五教”是司徒的别名,見于《北夢瑣言》等文獻,如唐代裴璩曾任司徒,被稱為“五教”。


說明:以上内容綜合了曆史、軍事、佛教及職官制度等多個維度。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尚書》《管子》原典或華嚴宗相關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五教的意思

《五教》是一個包含五個組成部分的詞語,用于指代五種不同的宗教或教義。

拆分部首和筆畫

《五教》由“五”和“教”兩個部首組成。

“五”是指數字“五”,它的拼音是wǔ,由4個筆畫組成。

“教”是指宗教或教義,它的拼音是jiào,由11個筆畫組成。

來源和繁體

《五教》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它産生于中國古代社會多種宗教并存的背景下。

在繁體字中,表示《五教》的詞語為「五教」。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一些演變。對于《五教》這個詞,古時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一般還是使用“五教”這樣的寫法。

例句

1. 在中國,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和天主教被稱為《五教》。

2. 他對于五教的研究深入而廣泛。

組詞

- 五行(wǔ xíng):指古代中國哲學中的五個基本要素,包括金、木、水、火、土。

- 五常(wǔ cháng):指古代中國儒家所倡導的五個美德,包括仁、義、禮、智、信。

- 五福(wǔ fú):指傳統中國文化中的五種福祉,包括壽、祿、康、伶、福。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五宗、五門

反義詞:單教、一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