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教的意思、五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教的解釋

(1).五常之教。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種倫6*理道德的教育。《書·舜典》:“汝作司徒,敬敷五教。” 孔 傳:“布五常之教。”《左傳·文公十八年》:“舉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共、子孝。”《舊唐書·玄宗紀下》:“敦風勸俗,五教攸光。”

(2).古代練兵的五項内容。《管子·兵法》:“五教,一曰教其目,以形色之旗;二曰教其身,以號令之數;三曰教其足,以進退之度;四曰教其手,以長短之利;五曰教其心,以賞罰之誠。五教各習,而士負以勇矣。”

(3). 唐 人對司徒的别稱。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五:“五教念女早寡,不能忘情,乃召門生故吏而告之。”此指 唐 司徒 裴璩 。 宋 洪邁 《容齋四筆·官稱别名》:“ 唐 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稱……太尉為掌武,司徒為五教。”

(4).佛教語。華嚴宗判教為五,即小教、始教、終教、頓教、圓教。 唐 法藏 《華嚴經探玄記》卷一:“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終教,四、頓教,五、圓教……此上五教,非局判經。”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五教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五教”在漢語詞典及古代典籍中主要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均與中國傳統倫理與教育體系密切相關:

一、五常之教(倫理規範)

指古代社會規定的五種基本倫理準則,即:

  1. 父義:父親應秉持公正仁義的持家之道。
  2. 母慈:母親應以慈愛之心養育子女。
  3. 兄友:兄長須友愛呵護弟妹。
  4. 弟恭:弟妹應對兄長恭敬順從。
  5. 子孝:子女須孝順侍奉父母。

此說最早見于《尚書·舜典》,舜帝命契推行此五教以教化百姓:“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寬。”。孟子進一步闡釋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成為儒家倫理基石。

二、五類教育(教學内容)

指古代官學系統教授的五類經典學問:

  1. 詩教:以《詩經》陶冶性情,培養語言表達。
  2. 書教:以《尚書》傳授政事智慧與曆史經驗。
  3. 禮教:以禮制典籍規範行為舉止與社會秩序。
  4. 樂教:通過音樂調和心性,促進社會和諧。
  5. 易教:借《周易》闡發陰陽哲理與宇宙觀。

《禮記·經解》載:“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絜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此體系奠定了中國古代教育的基本框架。


權威參考來源:

  1. 《尚書·舜典》(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孟子·滕文公上》(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3. 《禮記·經解》(孫希旦《禮記集解》)
  4. 《左傳·文公十八年》(載“舉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
  5. 《漢語大詞典》(“五教”詞條,上海辭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五教”一詞在不同曆史或文化語境中有多種解釋,以下是其核心含義的梳理:

一、五常之教(倫理道德教育)

指古代五種家庭倫理規範,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一概念源自《尚書·舜典》和《左傳》,是儒家倫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家庭成員間的責任與和諧。

二、古代練兵五項内容

出自《管子·兵法》,包括:

  1. 教目:辨識旗幟顔色與形狀;
  2. 教身:熟悉指揮號令;
  3. 教足:訓練進退步伐;
  4. 教手:掌握兵器使用;
  5. 教心:明确賞罰規則。

三、佛教華嚴宗判教體系

華嚴宗将佛教經典教義分為五類:

  1. 小乘教:基礎教義,注重個人修行;
  2. 大乘始教:初步引入空有理論;
  3. 終教:強調佛性普遍存在;
  4. 頓教:主張頓悟成佛;
  5. 圓教:最高教義,代表圓融無礙的《華嚴經》。

四、唐代司徒的别稱

唐代官員體系中,“五教”是司徒的别名,見于《北夢瑣言》等文獻,如唐代裴璩曾任司徒,被稱為“五教”。


說明:以上内容綜合了曆史、軍事、佛教及職官制度等多個維度。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尚書》《管子》原典或華嚴宗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飽計編創兵簿冰玉避賢路蠶箪參考書菖蒲酒朝漢台晨參暮省乘間辭訣大趣洞釋憝獠蹲節法環犯暴雰霧剛勇歌風亭長跟止勾覆規規矩矩龜星阖坐劃子胡簶校勘激峻箕箒女匡饬蘭子臘序立地成佛鹿銜綿野摸金弄濤炰烙繦負俔天切倚輕隽傾生窮津茸線神使鬼差始末緣由霜心書首廋辭套袖天望頭正退思尉他無心草纖缛效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