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Winter Solstice] 二十四節氣之一,在12月21,22或23日,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間最長
二十四節氣之一,在十二月二十二日前後。這一天太陽經過冬至點,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間最長。《逸周書·時訓》:“冬至之日蚯蚓結,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動。”《呂氏春秋·有始》:“冬至日行遠道,周行四極,命曰玄明。”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冬至》:“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賀往來,一如年節。” 明 王鏊 《震澤長語·象緯》:“冬至之日,一陽自地而升。”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也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其含義可從以下五個維度解析:
冬至在公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270°,此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至"意為"極緻",指陽光直射點南移達到極限,此後開始北返()。
• 日照特點: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小,日影最長()
• 氣候規律:标志着"數九寒天"開始,民間有"冷在三九"之說()
源自陰陽觀念,古稱"陰極之至,陽氣始生",象征陰陽交替、萬物複蘇的起點()。《周易》中"一陽生"概念與此對應,體現自然與人文的哲學統一()。
• 起源:周代通過土圭測影确定,為最早制訂的節氣()
• 制度化:漢代正式成為節日,皇帝舉行郊祭,官員休沐()
• 傳承:唐宋時期達到鼎盛,清代仍保持祭祀傳統()
• 飲食文化:北方食餃子,南方吃湯圓、赤豆糯米飯()
• 祭祀活動:古代官方祭天、民間祭祖()
• 民俗諺語:"冬至大如年"反映其節日地位()
注:如需了解特定地區習俗或完整節氣體系,可參考等來源。
冬至一詞源自中國傳統農曆曆法,意為“冬天最長的一天”。
冬至的拆分部首為“冫”和“止”,它共有8個部首,22個筆畫。
冬至一詞最早出現在《禮記·月令》中,古代人們将冬至視為重要的節氣。
冬至的繁體字為「冬至」。
古代漢字寫法的變遷較大,冬至一詞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
1. 今天是冬至,天氣越來越冷了。
2. 冬至過後,陽光的時間會逐漸變長。
冬至天、冬至季、冬至年等。
冬節、冬至日。
夏至。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