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Limit of Heat(14th solar term)] 我國二十四節氣中居于立秋之後、白露之前的一個節氣名,在8月22、23或24日
(1).二十四節氣之一,在公曆八月二十三日左右。《逸周書·周月》:“秋三月中氣,處暑,秋分,霜降。” 朱右曾 校釋引 孔穎達 曰:“處暑,暑将退伏而潛處。” 唐 陸龜蒙 《襲美題郊居十首次韻》之八:“強起披衣坐,徐行處暑天。”
(2).北方人稱農曆七月間的小蜻蜓為“處暑”。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天部二》:“今俗指麥間小蟲為麥秋,可笑也,亦猶北人指七月間小蜻蜓為處暑耳。”
處暑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四個節氣,也是秋季的第二個節氣,通常在每年公曆8月22日至24日之間,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50°。以下是關于“處暑”的詳細解釋:
處暑标志着從夏到秋的過渡,古人通過觀察自然變化總結出這一節氣,并融入農事和生活智慧。例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提到“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
民間有放河燈、吃鴨子、祭祖等習俗,寓意送走暑氣、迎接豐收(需結合更多資料可進一步補充)。
如需了解完整信息,可參考權威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或氣象部門發布的節氣資料。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是表示夏季接近結束,進入初秋的一個時節。
拆分部首和筆畫:《處暑》由“彳”、“日”、“昔”和“日”四個部首組成,總共有13個筆畫。
來源:《處暑》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曆書中,用于描述夏季的最後一場熱浪漸漸消退的現象。
繁體:《處暑》是《處暑》的繁體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有時候會将“處”寫作“低”,但現代常用的寫法是“處”。
例句:處暑時節,天氣漸涼,人們開始感受到秋天的到來。
組詞:别處、陌生、處所、休息處。
近義詞:暑退、秋分。
反義詞:立秋、寒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