俘廟的意思、俘廟的詳細解釋
俘廟的解釋
古代一種禮儀。作戰勝利後在太廟獻俘告成。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二:“ 太祖 遣學士 李瀚 就問俘廟之儀,庶同參酌。”
詞語分解
- 俘的解釋 俘 ú 打仗時被擒的敵人:俘虜。戰俘。遣俘。 打仗時擒住敵人:俘獲。被俘。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 廟的解釋 廟 (廟) à 供奉祖先的房屋:家廟。宗廟。太廟。 供神佛或曆史上有名人物的地方:孔廟。嶽廟。寺廟。 王宮的前殿,泛指朝廷:廟堂。 筆畫數:; 部首:廣;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俘廟”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俘廟(拼音:fú miào)指古代在太廟舉行的一種獻俘儀式,用于慶祝作戰勝利并告慰祖先。該禮儀的核心流程是:戰勝方将俘虜押送至太廟,通過祭祀儀式向祖先彙報戰果,象征戰争勝利的合法性得到天地祖宗的認可。
曆史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文瑩的《玉壺清話》卷二記載:“太祖遣學士李瀚就問俘廟之儀,庶同參酌。”,說明宋代仍沿用這一禮儀制度。
延伸意義
- 象征意義:通過獻俘強化政權合法性,體現“天命所歸”的統治觀念。
- 文化功能:既是對戰争結果的總結,也包含威懾敵方、凝聚民心的作用。
使用場景
現代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成語中,例如:“凱旋後行俘廟之禮,以彰武功。”(虛拟例句)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案例,可參考《宋史·禮志》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俘廟》這個詞的意思是指敵軍征服後将俘虜囚禁的地方。它的拆分部首是由"亻"(人偏旁)和"廟" (廣義上的部首)組成。"俘廟"的筆畫數分别是7畫和11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戰争時期。當一個國家的軍隊打敗另一個國家的軍隊并掌控了敵方的領土後,他們通常會将俘虜關押起來,以示對敵人的勝利和威嚴。
《俘廟》一詞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與簡體中文相同。它的古時候漢字寫法也沒有特别的變化。
以下是關于《俘廟》的例句:
1. 敵軍在戰場上失利後,将俘虜帶到了他們設立的俘廟中。
2. 在古代,俘虜常常被關押在俘廟中,并受到嚴密的監視。
一些與《俘廟》相關的詞彙有:"俘虜"、"戰俘"、"關押"等。
沒有明确的反義詞與《俘廟》相對應,因為反義詞通常是指相反的概念或行為,而《俘廟》指的是一種地方或場所。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