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俘廟的意思、俘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俘廟的解釋

古代一種禮儀。作戰勝利後在太廟獻俘告成。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二:“ 太祖 遣學士 李瀚 就問俘廟之儀,庶同參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俘廟"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向古代戰争中戰勝方将俘虜獻祭于宗廟的特定禮儀活動,屬于軍禮與祭祀儀式的結合。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角度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俘廟(fú miào)

指戰勝國将戰争中俘獲的敵方首領或重要戰俘押解至本國宗廟,舉行獻祭儀式以告慰祖先、彰顯武功的行為。該詞由“俘”(俘虜)與“廟”(宗廟)複合構成,凸顯儀式場所與對象。


二、曆史淵源與禮制依據

  1. 商周起源

    此制可追溯至商周時期。殷墟甲骨蔔辭中已有“用俘于祖丁”(《甲骨文合集》278)等記載,表明商人将戰俘作為人牲獻祭祖先。周代《禮記·王制》載:“天子将出征……受命于祖,受成于學。出征執有罪,反釋奠于學,以訊馘告。”其中“訊馘”即指俘虜與敵首,獻告儀式常在宗廟舉行。

  2. 禮典規範

    據《周禮·夏官·大司馬》:“若師有功,則左執律,右秉钺,以先恺樂獻于社。”鄭玄注:“獻于社,獻俘馘也。”說明獻俘是“軍禮”的重要環節,後逐漸與宗廟祭祀結合,形成“俘廟”之禮。


三、儀式流程與文化内涵

  1. 獻俘程式

    • 押解示衆:俘虜經“獻俘阙下”儀式押至宮阙示衆(見《新唐書·禮樂志》)。
    • 廟前獻祭:主祭者誦讀祭文,以俘虜為祭品或象征物,告慰先祖功成。
    • 刑戮或赦免:部分俘虜或于廟前處決,彰顯威權;重要敵酋或赦免以示懷柔(如唐太宗赦王世充)。
  2. 象征意義

    • 宣示武功:通過宗廟這一神聖空間,強化戰争勝利的合法性。
    • 維系天命:以血祭溝通祖先,彰顯“天命在我”的統治權威(參考《尚書·甘誓》)。
    • 震懾四方:公開儀式具威懾效應,如清代午門獻俘禮(《清史稿·禮志》)。

四、文獻例證與演變

  1. 早期記載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載晉楚城濮之戰後,“晉師三日館谷,及癸酉而還。甲午,至于衡雍,作王宮于踐土……獻楚俘于王。”此處雖獻于周王,實為宗廟獻俘雛形。

  2. 後世沿革

    • 唐代定制:《大唐開元禮》将“獻俘太廟”列為國家禮制。
    • 宋代廢止:北宋因儒臣反對血腥祭祀,改為“獻俘圖”等象征儀式(《宋史·禮志》)。
    • 清代重現:乾隆平定準噶爾後重啟午門獻俘禮,但已無殺戮環節(《清高宗實錄》)。

五、學術考辨

需注意“俘廟”與“獻俘禮”的細微區别:


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俘,軍所獲也。”
  2. 《周禮注疏》(鄭玄注,賈公彥疏),中華書局影印本。
  3. 陳戍國《中國禮制史·先秦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
  4. 楊寬《古史新探》,中華書局,1965年(論商周人牲制度)。
  5. 《清史稿·禮志九·軍禮》,中華書局點校本。

(注:因該詞屬冷僻古語,權威線上詞典未收錄獨立詞條,釋義綜合古典文獻及禮制研究專著而成。)

網絡擴展解釋

“俘廟”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俘廟(拼音:fú miào)指古代在太廟舉行的一種獻俘儀式,用于慶祝作戰勝利并告慰祖先。該禮儀的核心流程是:戰勝方将俘虜押送至太廟,通過祭祀儀式向祖先彙報戰果,象征戰争勝利的合法性得到天地祖宗的認可。

曆史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文瑩的《玉壺清話》卷二記載:“太祖遣學士李瀚就問俘廟之儀,庶同參酌。”,說明宋代仍沿用這一禮儀制度。

延伸意義

  1. 象征意義:通過獻俘強化政權合法性,體現“天命所歸”的統治觀念。
  2. 文化功能:既是對戰争結果的總結,也包含威懾敵方、凝聚民心的作用。

使用場景

現代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成語中,例如:“凱旋後行俘廟之禮,以彰武功。”(虛拟例句)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案例,可參考《宋史·禮志》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冰島猜妬炒戚澄爽趁市沉睡唇吻淡晴點頭咂嘴鬥婵娟黩誓發軌浮謬公正廉潔挂箭橫侈回響教示借寇浄侶金鑿技業決烈拒付窺覩連明達夜曆命淩波軍臨時禮券龍門陣旄狄畝丘内隱偏箱車普天之下切結冉冉宂食勺口兒懾怖侍面十升市渚水調歌頭述容數說縮氣甜俗投梭之拒投擲豚犬外生王碼電腦文獄污斥五朱武裝工作隊賢内遐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