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吏的員額。 宋 蘇轍 《論吏額不便二事劄子》:“自官制以來,六曹、寺、監,吏額累經增添,人溢於事,實為深弊。”《宋史·職官志一》:“﹝ 元祐 ﹞四年,又别立吏額。”
“吏額”是古代政治制度中的術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内容詳細解釋:
吏額指官吏的員額,即官方規定的官員編制人數。該詞常見于宋代文獻,用于描述官職設置的數量限制或調整。例如:
宋代官制改革
北宋時期,因官僚機構膨脹導緻“人溢于事”,蘇轍在《論吏額不便二事劄子》中批評六曹、寺、監等機構不斷增添吏額,認為這是行政效率低下的根源。
應用範圍
吏額不僅包括中央機構,也涉及地方官府胥吏(辦理文書的小吏),體現對各級官員數量的管控。
如需進一步了解宋代官制或具體案例,可參考《宋史·職官志》原文或相關研究論著。
吏額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用來指代官員的稱號或職務名額。它可以用于描述一個人擔任的特定職位或官職。
吏額的拆分部首是口(kǒu)和人(rén),它的總筆畫數是10畫。
吏額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在古代的記載中,吏額主要是指官員的職位或稱號。在繁體字中,吏額的寫法是吏額。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根據古代記載,吏額的古時候寫法為「史進冗」,其中史是官職名,進是擔任的官員,冗是指人數或名額。
1. 他通過考試成功獲得了一個吏額,成為了一名縣級官員。
2. 根據法律規定,每個政府部門隻有固定數量的吏額可供分配。
1. 吏額簿:指記錄各級官員的職位、人數以及空缺情況的冊子。
2. 空缺吏額:指暫時沒有人擔任或填補的官員職位。
職分、官職、官位
無職務、平民、平民百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