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吏額的意思、吏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吏額的解釋

官吏的員額。 宋 蘇轍 《論吏額不便二事劄子》:“自官制以來,六曹、寺、監,吏額累經增添,人溢於事,實為深弊。”《宋史·職官志一》:“﹝ 元祐 ﹞四年,又别立吏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吏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由"吏"和"額"兩個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的是官員或吏員的編制名額或定額。具體解釋如下:

  1. 字義分解:

    • 吏 (lì): 泛指古代的大小官員、吏員,特指在官府中辦理具體事務的低級公務人員。
    • 額 (é): 本義指額頭,引申為規定的數目、限額、名額、定額。
    • 吏額: 合起來就是指官府中吏員職位的固定編制數量或名額。
  2. 曆史語境與用法:

    • 在古代行政體系中,特别是像宋代這樣官僚制度高度發達的時期,朝廷會對中央和地方各級官府配備的吏員數量做出明确規定,這個規定的數量就是“吏額”。
    • 設置“吏額”的目的是為了控制官僚機構的規模,防止冗員泛濫,保證行政效率和財政開支的可控性。
    • 例如,在宋代曆史文獻中,常有關于“裁汰冗吏”、“核定吏額”的記載,指的是精簡超出定額的吏員,或者重新審核确定吏員的編制名額。
  3. 與現代詞彙的區别:

    • 現代漢語中,“編制”一詞的含義最接近古代的“吏額”,指機關、企事業單位根據工作需要所規定的人員配置定額及其相關的職務分配。
    • 因此,“吏額”可以理解為古代官府中吏員的“編制”或“定員”。

總結定義: 吏額,指古代官府中按規定設置的吏員職位名額或編制數量。它是國家控制官僚規模、管理行政人員的重要手段。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吏額”是古代政治制度中的術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内容詳細解釋:

一、基本詞義

吏額指官吏的員額,即官方規定的官員編制人數。該詞常見于宋代文獻,用于描述官職設置的數量限制或調整。例如:

二、曆史背景與出處

  1. 宋代官制改革
    北宋時期,因官僚機構膨脹導緻“人溢于事”,蘇轍在《論吏額不便二事劄子》中批評六曹、寺、監等機構不斷增添吏額,認為這是行政效率低下的根源。

  2. 應用範圍
    吏額不僅包括中央機構,也涉及地方官府胥吏(辦理文書的小吏),體現對各級官員數量的管控。

三、相關延伸

如需進一步了解宋代官制或具體案例,可參考《宋史·職官志》原文或相關研究論著。

别人正在浏覽...

寶物變把戲博物館不差什麼禅和成荊赤螭傳錫丹字電影片東家效颦蠹毀碓擣幹擾稿紙更易公有制經濟官倉雇募核燃料洪猷花花世界華胥夢降尊經紀計日而俟抗墜刻暴狂怒困敦喇叭筒六經注我落款霾蒙漫胡沒三思盟信珉陛南轅北轍鬧玄虛内機弄月蹺跖琦辭竊鈎惬洽清茂勸來羣爽曲台仁事上邪省地沈冥使犬誓師素華躺橋探爪頽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