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密;詳盡。語出《漢書·董仲舒傳》:“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極,陳治亂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復之。” 顔師古 注:“復,反復重言之也。”《新唐書·陸贽傳》:“從狩 奉天 ,機務填總,遠近調發,奏請報下,書詔日數百, 贄 初若不經思,逮成,皆周盡事情,衍繹孰復,人人可曉。”《新唐書·韋述傳》:“ 述 入其室觀書,不知寝食, 行沖 異之,試與語前世事,孰復詳諦,如指掌然。”
“孰複”是一個古漢語中使用的複合虛詞,由疑問代詞“孰”和副詞“複”組合而成,主要用于加強反問語氣,表達強烈的質疑、否定或感歎。其核心含義是“怎麼又”、“為什麼還”或“豈能再”,強調事理的不當、不合理或不應發生。以下從語義、用法和演變角度詳細解釋:
“孰”的本義與引申
“孰”原指食物烹煮至熟,引申為“仔細”、“周詳”(如“深思熟慮”),後虛化為疑問代詞,相當于“誰”、“什麼”或“怎麼”,用于反問句加強語氣。
例:《論語·八佾》:“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這都能容忍,還有什麼不能容忍?)
“複”的功能
“複”作副詞時表示動作的重複或持續,相當于“又”、“再”。與“孰”結合後,構成“孰複”,強化對重複行為或狀态的質疑。
例:《莊子·秋水》:“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反問邏輯中隱含“孰複能知”的意味)。
“孰複”的整體意義
組合後表示對某種行為或狀态的強烈否定,暗含“本不該如此,為何還這樣”的诘問。
例:王夫之《讀通鑒論》:“暴政若此,孰複能忍?”(暴政到這種地步,怎麼還能忍受?)
《論語》中的變體表達
雖無直接“孰複”連用,但“孰不可忍”的結構已奠定反問邏輯。後世仿此衍生出“孰複可忍”等句式,如宋代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評點:“禮崩樂壞至此,孰複能正之?”
明清小說與議論文的運用
多見于批判性語境,如清代顧炎武《日知錄》:“苛稅盤剝,民不聊生,孰複堪命?”(苛稅剝削下百姓無法生存,怎能再承受?)
書面語中的保留
現代漢語中“孰複”已極少獨立使用,但保留在成語“是可忍,孰不可忍”中,意為“如果這都可以容忍,還有什麼不能容忍?”,強調不可退讓的底線。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收錄該成語,釋義為“指事情惡劣到讓人無法忍受”。
近義替代詞
口語中多用“怎麼能再”“豈可再”等替代,如:“欺騙至此,孰複可信?” → “欺騙到這種地步,怎麼能再相信?”
《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9)
“孰複:複合虛詞,由疑問代詞‘孰’與副詞‘複’構成。用于反問句,表示‘怎麼能再’‘為什麼還’,強調事理的不當或不可接受。”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
“孰:疑問代詞,表反問。複:副詞,表重複。‘孰複’連用,加強否定語氣,多見于文言句式。”
參考文獻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引用來源以權威出版社紙質文獻為準。)
“孰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以下是綜合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發音:shú fù
核心意義:用于比較兩個事物或情況的複雜程度,表達難以判斷哪一個更複雜或困難。
使用場景:通常用于描述面對選擇時的困惑心理,例如在決策、辯論或分析複雜問題時,體現對事物難易程度的權衡。
周密、詳盡
源自《漢書·董仲舒傳》:“其悉之究之,孰之復之。”顔師古注:“復,反復重言之也。”此處“孰複”指反複推敲以達到周密的結論,強調思考的全面性。
例:唐代史書《新唐書·陸贽傳》中描述陸贽處理政務時“衍繹孰復”,意為詳盡分析、反複斟酌。
深思熟慮
部分資料提到,“孰複”可引申為“精熟反複”,即通過反複思考形成成熟見解,體現審慎的态度。
建議在實際使用中根據上下文選擇合適含義,若涉及古籍或學術研究,需優先參考傳統引證解釋。
雹車抃悅茶铛重來郭伋崇着黨同伐異道人頭倒相多方位房祠分耗賦詩尜尜高飏鲠避乖雜觀見孤操龜鏡海軍陸戰隊毫發不爽河渠花甲宦吏渾鐵迦陵毗伽江郎才掩計較锱铢精疲力盡客屦孔武斂魂孟嘗君扪虱滅族漰泙破賺骞腹千古奇談七孔鍼請問秦望苒嫋溶度鋭智審分衰年貪嗔騰霜骢銅爨同判同休等戚文約窩贜嗚哩嗚喇響瓜兒香佩帶小鱗瑕谪吸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