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濡沫涸轍”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總結如下:
字面解釋
比喻義
比喻在極端困難的處境中,以微薄的力量互相幫助。這一意象源自《莊子·大宗師》中“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的寓言。
該成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屬于生僻成語,多用于文學或書面表達。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莊子》原文及曆代注釋。
濡沫涸轍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比喻書法字畫中用墨水潑灑到紙上的液體剛落下時形成的泡沫、水迹等來形容筆迹挺拔洗煉的樣子。
濡沫涸轍的部首分别是“氵”和“車”,其中“氵”是水的象形字,表示與水有關;“車”是車輛的簡化形,表示與交通有關。
濡沫涸轍的拆分筆畫為13畫,其中“濡”為12畫,而“沫”為8畫,“涸”為10畫,“轍”為5畫。
這個成語來源于《文選·楊雄賦魯陽川亭》:“而要言則曰:‘浮名沝譽,濡沫陳述也,涸轍陳迹也’。”
濡沫涸轍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濡沫涸轍」。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濡沫涸轍是以“灬”代替“氵”,而“車”則與現代寫法相同。
以下是濡沫涸轍的幾個例句:
他的字寫得濡沫涸轍,蒼勁有力。
這位書法家的作品真是濡沫涸轍呀,每一筆都十分雄健。
陳列館裡的字畫,每一幅都是濡沫涸轍的佳作。
濡沫涸轍的組詞有:濡潤、濡澤
濡沫涸轍的近義詞有:雄渾、遒勁
濡沫涸轍的反義詞有:柔弱、潦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