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決死”。1.決然死亡,必死。《史記·項羽本紀》:“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
(2).決一死戰。 晉 習鑿齒 《漢晉春秋·諸葛誕起兵》:“今宜及衆心尚固,士卒思用,并力決死攻其一面,雖不能盡克,猶可有全者。”按,《諸葛亮集》附錄《漢晉春秋》作“決死”。《三國志·蜀志·張飛傳》:“ 飛 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 張益德 也,可來共決死!’” 明 黃伯生 《誠意伯劉公行狀》:“或欲決死一戰,不勝而走未晚也。”
(3).處決死刑犯。《新唐書·刑法志》:“京師決死,涖以禦史、金吾,在外則上佐,餘皆判官涖之。”
“決死”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主要用法如下:
必死的決心
指在生死關頭表現出拼死一搏的勇氣或決心。
例如《史記·項羽本紀》記載:“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此處項羽表達必死信念,試圖突圍。
決一死戰
指敵對雙方展開殊死搏鬥,強調鬥争的激烈性。
典型用例見于《三國志·張飛傳》:“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形容張飛與敵軍的生死對抗。
處決死刑犯
曆史上指對死刑犯的執行過程。
如《新唐書·刑法志》提到:“京師決死,涖以禦史、金吾。”說明古代處決犯人時的監督制度。
如需完整例句或古籍原文,可查閱《史記》《三國志》等曆史文獻,或參考上述來源網頁。
《決死》是一個動詞短語,表示以犧牲性命、毫不猶豫地去奮鬥、拼搏,為了某種目标或事業而不顧一切。
拆分這個詞的部首是冫和刀,決字的總筆畫數是9畫,死字的總筆畫數是6畫。
《決死》一詞來源于古代兵法中的說法,強調戰士在戰場上奮不顧身,甘于為國家、民族、人民的利益而獻身。
在繁體字中,《決死》可以寫作「決死」。
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演變。在古時候,漢字《決死》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呈現,例如「決死」,「決身」等。
1. 為了保衛家園,勇士們誓言決死捍衛邊境。
2. 古代的将士們願以決死之心,守護王朝的安甯。
下面是與《決死》相關的一些常見組詞:
1. 決戰:毫不猶豫地進行決定性的戰鬥。
2. 死亡:生命終結的狀态或過程。
3. 奮鬥:為了某種目标而努力,以克服困難。
與《決死》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拼死:全力以赴,不計犧牲。
2. 犧牲:為了某個目标放棄個人利益或生命。
3. 同歸于盡:彼此一同死亡。
與《決死》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1. 退縮:因畏懼或害怕而不敢前進。
2. 猶豫:在做出決定時,存在遲疑或躊躇。
3. 逃避:回避或避開某種困難或責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