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胸襟開闊之士。 南朝 宋 鮑照 《代放歌行》:“小人自齷齪,安知曠士懷。” 宋 陳師道 《還裡》詩:“曠士愛吾廬,遊子悲故鄉。” 明 李東陽 《後登舟賦》:“曠士忘形,達人知命。”
“曠士”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kuàng shì,指胸襟開闊、豁達超脫的人。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指具有開闊胸懷、不拘泥于世俗的豁達之士,強調心境寬廣、超然物外的特質。
字義拆解
南朝宋·鮑照《代放歌行》
“小人自龌龊,安知曠士懷。”
▶ 通過對比“小人”的狹隘,凸顯曠士的豁達胸懷。
宋·陳師道《還裡》
“曠士愛吾廬,遊子悲故鄉。”
▶ 以“曠士”表達超脫世俗、安于現狀的灑脫。
明·李東陽《後登舟賦》
“曠士忘形,達人知命。”
▶ 進一步将“曠士”與“達人”并列,強調其通達的處世态度。
“曠士”一詞常見于古典詩文,多用于贊頌超凡脫俗、不拘小節的人格境界。其核心在于心境的開闊與精神的自由,與狹隘、功利形成鮮明對比。如需更多例證或曆史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典文學注釋。
曠士(kuàng shì)是一個中文詞彙,指的是一位過着與世無争、超脫塵俗的人。這個詞一般用來形容那些離群索居,與世無争的隱士或者高人。
曠士由“⺾”(草字頭)和“⻖”(山字旁)兩個部首組成。草字頭表示與植物有關,山字旁表示與山有關。曠士一共有12筆。
曠士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在《易經》中,有句話:“巽而不舍,柔能乘剛也;進而不拔,便能以镒于; 知進退,而不失其時,謂之曠士。”這句話中的“曠士”意味着一個能適應變化、深悟天道的人。
曠士的繁體字為「曠士」。
古代曠士的寫法和現代稍有不同。古代寫法為「廣士」。廣字頭表示寬廣,士字旁表示士人。
1. 他過着與世隔絕的生活,被人稱為一位曠士。 2. 這位藝術家以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察力而聞名于世,被譽為曠士。
組詞:曠世、曠野、士兵、士氣、士人。
近義詞:隱士、高人、清高。
反義詞:浮躁、匠氣、庸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