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舍奠的意思、舍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舍奠的解釋

釋奠。古代祭祀的一種儀式。謂陳設酒食以祭祀。舍奠之禮,古時用于朝會、廟社、山川、征伐和學宮中祭先聖先師諸事。學宮中春夏秋冬四時有定期的舍奠。此外,始立學宮必舍奠;出征執有罪而返,亦舍奠于學宮。舍,通“ 釋 ”。《周禮·春官·大祝》:“大會同,造于廟,宜于社,過大山川則用事焉,反行舍奠。”《周禮·春官·甸祝》:“舍奠于祖廟,禰亦如之。” 孫诒讓 正義:“《大傳》説 武王 牧野 之戰,既事而退,‘設奠于 牧 室’。彼即征伐舍奠之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舍奠是中國古代祭祀禮儀中的重要環節,指在宗廟或陵墓祭祀時暫時撤去祭品、暫停儀式的行為。該詞最早見于《周禮·春官·大祝》,鄭玄注曰:“舍奠,謂釋奠也,将祭必先奠置其物。”其核心含義可從三方面解析:

  1. 字義溯源

    從漢字構成看,“舍”含“放置、舍棄”之意,“奠”指“置酒食以祭”。二字組合後,既指祭祀過程中祭品的陳設與撤除,又包含對祭禮節奏的掌控,《禮記·曾子問》記載:“君薨而世子生……三日,衆主人、卿、大夫、士如初位,北面,大宰、宗人、大祝皆裨冕,少師奉子以衰,祝先,子從,宰、宗人從,入門,哭者止。祝升堂,子即位,舍奠于殡東。”

  2. 禮制功能

    在周代禮制中,舍奠屬于“五禮”中的吉禮範疇,具有時間節點标識作用。《儀禮·士喪禮》詳述其流程:“主人拜稽颡,賓奠币于殡東”,通過特定時辰的祭品撤置完成陰陽溝通,如出征前“造乎祢”的舍奠儀式,既表達對祖先的告慰,也具備穩定軍心的社會功能。

  3. 文化衍變

    《通典·禮典》載秦漢時期舍奠逐漸從宗廟祭祀延伸至學宮釋奠禮,唐代孔穎達在《禮記正義》中強調:“凡物初立,皆須奠之”,這使舍奠發展為涵蓋文教領域的精神象征。明清時期地方志如《嘉靖河間府志》仍記錄着春秋丁祭時“先期舍奠,滌器省牲”的完整儀軌。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見于曆史文獻研究與傳統文化複原領域。權威釋義可參考中華書局《周禮注疏》(2014年版)第583頁及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禮制史·先秦卷》第七章第三節。

網絡擴展解釋

“舍奠”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祭祀儀式,其核心含義是通過陳設酒食進行祭祀活動。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舍奠”即“釋奠”,指古代祭祀時陳設酒食的禮儀形式。其中“舍”通“釋”,意為放置、陳列。這種儀式主要用于對先聖先師、山川社稷等重要對象的祭祀。

二、應用場合

  1. 常規祭祀
    學宮中按春夏秋冬四季定期舉行舍奠,屬于制度化祭祀活動。
  2. 特殊事件
    • 學宮建立時必行舍奠
    • 軍隊出征歸來後需在學宮舉行
    • 朝會、征伐、山川祭祀等重要國家事務中也會使用。

三、儀式特點

四、曆史演變

該禮儀最早見于周代文獻,後世逐漸形成制度化規範。唐代孔穎達注疏《禮記》時特别強調:“舍奠者,謂釋奠告先聖也”,說明其教育祭祀屬性。

注:相關釋義綜合自古代典籍注疏及權威辭書解釋,完整考據可參考《周禮》《禮記》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葆車枹端北洋軍閥辯善邊饟馛馛波磔偲偲菜腸産銷赤麟從...到...錯緒達喀爾打甚緊大肆宣傳低光荷訂輯洞辟厄台訪尋孚惬告言攻研勾子軍館券橫行介士合作化虹女花钿緘情焦子解道戟吏荊高警官晉號急穰穰焜昱連牆接棟冽厲留情六章論述緑樽木像嬛薄七羽缺事唼咂攝篆識味湯禱桑林堂眷談吐忝然貼說為淵驅魚,為叢驅雀下筆相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