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澌的意思、淩澌的詳細解釋
淩澌的解釋
流動的冰淩。 宋 蘇轼 《新渡寺席上次韻送叔弼》:“春愁結淩澌,正待一笑泮。” 明 楊慎 《崤關行》:“淩澌正堅沍,河水無汍瀾。”
詞語分解
- 淩的解釋 淩 í 奔馳;急行:“冥淩浃行。” 同“淩”②淩③。姓。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 澌的解釋 澌 ī 盡:澌滅。 流水:“候吏還白,河水流澌”。 古同“嘶”,聲音沙啞。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淩澌(líng sī)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源和典籍用例兩方面進行解析:
一、字義解析
- 淩:通“淩”,本義指冰。《說文解字》釋“淩”為“冰出也”,段玉裁注:“冰出者,謂冰之出水文棱棱然”。引申為積冰、寒冷之意。
- 澌:指解凍時流動的冰水。《說文解字》注:“澌,水索也”,清代學者王筠《說文句讀》進一步解釋:“索者,盡也……謂水之盡處,其将化而未化者曰澌”,強調冰水消融的狀态。
二、複合詞義
“淩澌”為同義複合詞,特指流動的冰淩或正在融化的冰水。此義項在古籍中可見:
- 宋代蘇轼《新渡寺席上次韻送叔弼》詩:“春愁結淩澌,正待一笑泮”,以“淩澌”喻指凝固的愁思如冰,需笑容化解。
- 明代《天工開物》記載冬季漕運:“遇淺淩澌塞舟,需役夫鑿冰通漕”,描述河道冰淩阻塞船隻的場景。
三、文化意象
該詞承載傳統自然觀照,常見于古典詩文:
- 象征嚴寒與生機交替,如王安石《虞美人·春寒》:“淩澌生澗底,梅萼破枝頭”,以冰澗暗湧對照梅花綻蕾。
- 隱喻郁結心緒的消解,如元曲“愁腸似淩澌,見春光漸融”,借冰融喻心結疏解。
權威參考來源:
- 《說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注本(漢典網收錄)
https://www.zdic.net/
- 《蘇轼詩集》中華書局校注本
https://www.cp.com.cn/book/7e142b5f-6.html
- 《天工開物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https://www.guji.com.cn/book/1585/
- 《王荊文公詩箋注》宋代李壁注(國學大師數據庫)
https://www.guoxuedashi.com/
- 《全元曲》人民文學出版社
https://www.cp.com.cn/book/d3f5a8c0-1.html
網絡擴展解釋
“淩澌”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現多寫作“淩澌”,指流動的冰淩或解凍時順水漂流的冰塊。以下是詳細解釋:
-
詞義解析
- 淩:通“淩”,本義為冰,引申為升、逾越等含義。
- 澌:指解凍時隨水流動的冰,也泛指流水聲或消融的冰。
- 組合後表示“流動的冰淩”,多用于描述寒冷季節或初春河冰融化的場景。
-
古代文獻用例
- 杜甫《後苦寒行》中“巴東之峽生淩凘”描寫三峽地區冰淩流動的自然景象。
- 元稹《生春》用“淩凘玉漸融”比喻冰淩如玉般融化,暗含冬去春來的意境。
- 《舊唐書·王重榮傳》記載黃河冰淩堵塞航道,導緻“舟楫難濟”,反映其實際影響。
-
現代使用情況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僅見于古籍或文學研究領域。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用“流冰”“冰淩”等現代詞彙替代。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詩詞背景或曆史事件,可參考《全唐詩》《舊唐書》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埃氛白薠白芷保送避忌筆下玻瓈春蚩庸從放淙鑿竄逃搭脈典質調話渡江楫風窗蜂窠浮思複信複興感帨恭候國家公務員汗青頭白函隱護臂家鴿兼濟劍鳴驚散絶食巨禍空豁豁拉大旗作虎皮蠟光離杯利令智昏冒受瞑卧末眷橋桁湫閉卻蘇酾流少可詩墨失羣壽面死模活様嗣子騰超鐵箍秃落歪話衛鼎委勘涎瞪賢台險狹西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