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動的冰淩。 宋 蘇轼 《新渡寺席上次韻送叔弼》:“春愁結淩澌,正待一笑泮。” 明 楊慎 《崤關行》:“淩澌正堅沍,河水無汍瀾。”
“淩澌”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現多寫作“淩澌”,指流動的冰淩或解凍時順水漂流的冰塊。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古代文獻用例
現代使用情況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僅見于古籍或文學研究領域。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用“流冰”“冰淩”等現代詞彙替代。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詩詞背景或曆史事件,可參考《全唐詩》《舊唐書》等文獻。
淩澌(líng sū),是一個漢字詞語,包含兩個字:淩和澌。
淩(líng)的部首是水部,總筆畫數為11。來源于古代的“潤澤”之意,形象地表示水勢湧動的樣子。在繁體字中,淩的寫法為淩。
澌(sī)的部首同樣是水部,總筆畫數為15。意思是水流不通暢,比喻事物繁多且紛亂不一。在繁體字中,澌的寫法為湤。
淩澌這個詞語在古代常用來描述水流勢猛,波濤洶湧的景象,也可以用來形容事物繁多,紛亂複雜的狀态。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淩的古代寫法為:“水”字上面加一個“召”,召字表示湧動的含義,下面加一個“沖”,沖字表示水流流動的意思。澌的古代寫法為:“氵”字上面加一個“時”,時字表示時間的概念,下面加“飠”,飠字表示水流的聲音。
1. 暴雨過後,河水淩澌,波濤洶湧。
2. 市場上的競争如此淩澌,令人眼花缭亂。
1. 淩澌激蕩
2. 淩澌不甯
3. 淩澌起伏
1. 洪濤洶湧
2. 風起雲湧
3. 紛至沓來
1. 平靜
2. 甯靜
3. 簡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