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合符的意思、合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合符的解釋

(1).符信相合;合驗符信。古代以竹木或金石為符,上書文字,剖而為二,各執其一,合之為證。《管子·宙合》:“時德之遇,事之會也,若合符然。”《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即合符,而 晉鄙 不授公子兵而復請之,事必危矣。” 宋 葉適 《提舉江州陳公墓志銘》:“ 琚 、 安世 不相謀也,檢校若合符,人不素定乎?”

(2).相符合。 漢 劉向 《說苑·貴德》:“陛下初即至尊,與天合符。” 南朝 梁 陸倕 《<新刻漏銘>序》:“入神之制,與造化合符;成物之能,與坤元等契。” 前蜀 杜光庭 《天錫觀告封章李二真人醮詞》:“名姓生辰,子孫年數,重重顯述,一一合符。”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三:“後世隻知 神堯夫 能預知 靖 康 之禍與 懷愍 一轍,而不知兩 宋 之事事合符兩 晉 也。”

(3).指符信。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癸酉之變》:“有護軍某,知事急,懷合符於身,亦被數刃,懵然卧階下,合符得以保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合符"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本義和引申義兩個層面理解:


一、本義:古代符節制度的驗證行為

指将分開制作的符節(如虎符、竹使符等信物)的兩部分拼合驗證,以确認身份、命令或通關文牒的真實性。

來源依據:

《說文解字》釋“符”為“信也,漢制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說明符是分執兩半、合驗為信的憑證(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

曆史用例:

《史記·孝文本紀》載“初與郡國守相為銅虎符、竹使符”,需合符方能調兵(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


二、引申義:事物相互吻合或一緻

泛指兩種及以上事物在内容、标準或邏輯上完全相符,強調高度一緻性。

現代詞典釋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合符”為“相符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商務印書館,2016年)。

應用場景:


三、權威文獻佐證

  1.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

    明确“合符”包含“符信相合”及“相符”雙重含義(1990年出版,第3卷)。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釋義為“符節相合;引申為符合”(1998年版)。


結論

“合符”由古代軍事行政的信物驗證機制(本義),演變為廣義的“相符、一緻”(引申義),其語義演變體現了漢語詞義從具體到抽象的發展規律。核心始終圍繞“驗證一緻性”這一概念。

網絡擴展解釋

“合符”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意義與古代信物制度及事物契合性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符信相合
    古代以竹、木、金石等材料制成符信,上書文字後剖分為二,雙方各執其一。使用時需将兩部分合并驗證,稱為“合符”。例如《史記·魏公子列傳》記載信陵君竊符救趙時提到“公子即合符”,即指驗證兵符真僞。

  2. 事物相符合
    引申為兩種事物或觀點高度一緻,如《管子·宙合》中“若合符然”,形容時機與德行相遇的契合。

  3. 指符信本身
    合符亦可代指符信這一實物,如清代昭槤《嘯亭雜錄》記載護軍懷揣合符以保憑證。


二、曆史背景與文化意義


三、現代用法與延伸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事件或文獻出處,可參考《史記》《管子》等典籍,或查閱權威曆史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傲性白頭親背壞贲士匾打側卓蒼颢殘棋敞廳抽屜原則淳茫雌絃大娘子電頭東邊鬥钿笃患犯吏封胡遏末罘罟隔外工會貫想沽賣弘方闳深回紋機僵魄嘉趣克絲離渙令人矚目冒冒失失米飯磨杵作針耙耧謙和奇度竊譽清卓鬈發容乞如芒刺背颯擖壽誕壽相踏牀闆太常澾瀸韬光條式頹塹屯咽王役違抗維熊握炭流湯毋窮汙罇翔庳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