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符信相合;合驗符信。古代以竹木或金石為符,上書文字,剖而為二,各執其一,合之為證。《管子·宙合》:“時德之遇,事之會也,若合符然。”《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即合符,而 晉鄙 不授公子兵而復請之,事必危矣。” 宋 葉適 《提舉江州陳公墓志銘》:“ 琚 、 安世 不相謀也,檢校若合符,人不素定乎?”
(2).相符合。 漢 劉向 《說苑·貴德》:“陛下初即至尊,與天合符。” 南朝 梁 陸倕 《<新刻漏銘>序》:“入神之制,與造化合符;成物之能,與坤元等契。” 前蜀 杜光庭 《天錫觀告封章李二真人醮詞》:“名姓生辰,子孫年數,重重顯述,一一合符。”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三:“後世隻知 神堯夫 能預知 靖 康 之禍與 懷愍 一轍,而不知兩 宋 之事事合符兩 晉 也。”
(3).指符信。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癸酉之變》:“有護軍某,知事急,懷合符於身,亦被數刃,懵然卧階下,合符得以保全。”
“合符”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意義與古代信物制度及事物契合性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符信相合
古代以竹、木、金石等材料制成符信,上書文字後剖分為二,雙方各執其一。使用時需将兩部分合并驗證,稱為“合符”。例如《史記·魏公子列傳》記載信陵君竊符救趙時提到“公子即合符”,即指驗證兵符真僞。
事物相符合
引申為兩種事物或觀點高度一緻,如《管子·宙合》中“若合符然”,形容時機與德行相遇的契合。
指符信本身
合符亦可代指符信這一實物,如清代昭槤《嘯亭雜錄》記載護軍懷揣合符以保憑證。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事件或文獻出處,可參考《史記》《管子》等典籍,或查閱權威曆史研究資料。
《合符》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符合、符碼相合。
《合符》的部首是「口」,拆分為「口」和「合」兩個部分。
它的總筆畫數是9畫。
《合符》是古代人在思考字義的基礎上,根據事物的本質和象形演變的過程中,并通過各種意識的結合,達到了符合表達意思的漢字。
繁體字為「合符」。
在古代,「合符」的寫法為「合符」,拼音為「hé fú」。
他們的想法合符了公司的目标。
這幅畫的色調和環境氛圍完全合符了我的審美。
合符組詞示例:相符、契合、符合、合適、合意。
近義詞有:相符、符合、契合、相配。
反義詞為不合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