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齋戒沐浴,選擇吉日。語出《詩·小雅·天保》:“吉蠲為饎,是用孝享。” 朱熹 集傳:“吉,言諏日擇士之善;蠲,言齋戒滌濯之潔。” 唐 王延昌 《河渎神靈源公祠廟碑》:“每蠲吉歷選,自郊徂宮,奠于堂戶之間。” 明 陳汝元 《金蓮記·重貶》:“蒙旨安置,蠲吉起程。”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阿稚》:“不必蠲吉,今日便佳,即可喚壻來拜堂也。”
“蠲吉”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典文獻和傳統用法來理解,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蠲吉”指通過齋戒沐浴、選擇吉日來準備重要儀式或活動。其中:
該詞源自《詩經·小雅·天保》:“吉蠲為饎,是用孝享。”朱熹注釋為:“吉,擇日;蠲,齋戒。”
延伸用法
在古代文獻中,“蠲吉”多用于描述祭祀、祈福等莊重場合,如唐代王延昌《河渎神靈源公祠廟碑》中記載“每蠲吉歷選”,指通過潔淨身心并擇定吉日進行儀式。
部分現代解釋将“蠲吉”引申為“免除災禍,帶來吉祥”(如),但這屬于望文生義的誤讀。根據古典文獻和權威注解,該詞核心仍圍繞齋戒擇日的儀式性行為。
“蠲吉”是古代禮儀中的特定術語,強調通過身心潔淨與選擇吉日表達對神靈或重大事件的敬畏。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詩經》及朱熹集注等經典文獻。
蠲吉(juān jí)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寬恕、免除災禍。
《蠲吉》這個詞的左邊部首是“虍”(hū),右邊部首是“口”(kǒu)。
《蠲吉》這個詞總共有14個筆畫。
《蠲吉》最早出現在《尚書·大禹谟》中,意為“豁免罪過,除災免禍”。
蠲的繁體字是「蠲」,吉的繁體字是「吉」。
在古代,蠲字的寫法有些變化。舊時蠲字是用「䖅」來代替現在的「蠲」,原意是「豁免、除災免禍」。
1. 希望政府能夠蠲吉我們的罰款,減輕一些經濟負擔。
2. 當事人誠心悔過,請求法官蠲吉其罪,給予寬大處理。
組詞:蠲債(juān zhài,把債務減免)、蠲災(juān zāi,減輕或消除災害)。
近義詞:寬恕、赦免。
反義詞:追究、追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