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斷鴈的意思、斷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斷鴈的解釋

見“ 斷雁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斷鴈”中的“鴈”是“雁”的異體字,因此“斷鴈”即“斷雁”。這個詞的常見含義如下:

  1. 離群的孤雁
    指與雁群失散、獨自飛行的孤雁,常被用作文學意象,象征漂泊、孤獨或失意。例如古詩中“斷雁高仍急,寒溪曉更清”(李商隱)便以斷雁渲染寂寥氛圍。

  2. 書信斷絕的隱喻
    古代有“鴻雁傳書”的典故(源自《漢書·蘇武傳》),因此“斷雁”可引申為音訊中斷、聯絡斷絕。例如“斷雁無憑,冉冉飛下汀洲”(柳永《曲玉管》)。

  3. 文學中的情感象征
    在詩詞中常通過“斷雁”表達羁旅愁思、離情别緒或人生孤寂。如“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杜甫《月夜憶舍弟》),以雁聲斷續強化戰亂中的分離之苦。

提示:若該詞出自具體文獻或語境,建議補充上下文以便更精準解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斷鴈

斷鴈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偏離了原來方向的事物或情況。它由兩個字組成:斷和鴈。

斷(duan)是一個多音字,由“斤”和“短”兩個部分組成。其中,“斤”是一個表示“斧”的象形字,它在字中的位置表示切割的意思;而“短”則是一個表示“縮短”的字義。斷字的發音可以是“duan”,也可以是“tuan”。

鴈(yan)也是一個多音字,它是一個表示“鳥”的偏旁部首加上“炎”的聲旁。在字義上表示形容某種鳥類,多指候鳥或者渡鳥。這個字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也有一些變化,比如在繁體字中,鴈的寫法是「鵝」。

《斷鴈》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詩經·邶風》中的一首詩。這首詩描述了鳥群的離去,其中一句“斷鴈不知會,高飛同影來”描繪了鵝離去時,形成一片空闊,鵝的群影也因此變得短暫而模糊。後來,人們将這一形容用來比喻事物離經叛道或偏離原本方向。

以下是一些使用《斷鴈》這個成語的例句:

- 由于領導的錯誤決策,公司的發展方向出現了斷鴈現象。

- 這本小說劇情撲朔迷離,充滿了斷鴈的懸念。

- 孩子上小學以後,開始追求自己的興趣愛好,與我們的生活産生了斷鴈。

斷鴈的組詞有:斷裂、斷送、斷章、鴈影、迷離等。

與《斷鴈》意思相近的成語有:偏離正道、背道而馳、不歸路等。

與《斷鴈》意思相反的成語有:按部就班、規規矩矩、步步為營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