麤知的意思、麤知的詳細解釋
麤知的解釋
略知。 清 洪亮吉 《晉太康三年地志王隱晉書地道志後叙》:“先生以 亮吉 麤知湛濁,梢别廣輪,每成志地之書,輒預校讐之役。”
詞語分解
- 麤的解釋 麤 ū 同“粗”。 筆畫數:; 部首:鹿; 筆順編號:
- 知的解釋 知 ī 曉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覺(有感覺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溫故知新。知難而進。知情達理。 使知道:通知。知照。 學識,學問:知識,求知。無知。 主管:知縣(舊時的縣長)。知府。知州
網絡擴展解釋
“麤知”是漢語中的一個複合詞,由“麤”(同“粗”)和“知”組合而成,其含義為“略知”或“粗略了解”,多用于古籍或文言文語境中。以下是具體解釋:
1.語義解析
- 麤(cū):本義為“粗糙、粗略”,引申為“不精細、大略”之意。例如“麤饘”指粗米稠粥,“麤拙”表示粗糙拙劣。
- 知:指“知曉、明白”,如《玉篇》中解釋“知,識也”。
- 組合義:兩字結合後,“麤知”即表示對事物僅有大緻、淺顯的認知,而非深入掌握。
2.文獻用例
清代學者洪亮吉在《晉太康三年地志王隱晉書地道志後叙》中寫道:“先生以亮吉麤知湛濁,梢别廣輪……”此處“麤知”指洪亮吉自謙對地理知識的了解尚淺。
3.現代使用
該詞現已罕用,主要出現在古籍研究或文言文仿寫中。現代漢語更傾向于使用“略懂”“略知一二”等表達。
4.注意
- 字形:“麤”為“粗”的異體字,需注意書寫規範(如三“鹿”結構),但在簡化字體系中已逐漸被“粗”替代。
- 語境:使用時需符合文言或學術性文本風格,日常交流中可能顯得生僻。
如需進一步了解“麤”的其他用法(如麤粥、麤拙等)或“知”的延伸含義,可參考古籍文獻或權威字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麤知(音cu zhī)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字組成。下面給出了有關該詞的一些基本信息:
- 拆分部首和筆畫:麤(骨字旁,16畫),知(矢字旁,8畫)。
- 來源:麤知是《莊子·徐無鬼》中的成語,意為“不差别、不挑剔地了解事物的本質”。
- 繁體:麤知的繁體寫法為“麤識”。
-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漢字寫法比較多樣,目前尚無确切的資料顯示麤知在古時候有特定的漢字寫法。
- 例句:他對音樂有着麤知,不僅演奏得很好,還對音樂曆史有深入了解。
關于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内容,由于這個詞并沒有廣泛使用或有明确的含義,因此在這方面的信息很少。希望以上信息對您有所幫助。如需了解更多,請參考相關詞典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