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疲殆的意思、疲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疲殆的解釋

疲乏。《論語·為政》“思而不學則殆” 三國 魏 何晏 注:“不學而思終卒不得,徒使人精神疲殆。”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青娥》:“半夜經營,疲殆頗甚,少一合眸,不覺睡去。” 吳組缃 《山洪》三十:“那老人垂頭喪氣,疲殆得發紅發黑的眼眶裡轉着淚珠。”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疲殆是古漢語中表示極度疲勞的複合詞,由“疲”與“殆”兩個近義語素構成,具體釋義如下:

  1. 詞義解析

    • 疲:本義指身體勞累、乏力。《說文解字》釋為“勞也”,如《莊子·天道》載“斲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于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于其間”,引申為精力耗竭。
    • 殆:原義為危險(《說文》:“殆,危也”),後引申指精神困頓、接近極限的狀态,如《孫子兵法·謀攻》“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中的“殆”即含力竭之意。

      合成義:“疲殆”強調身心雙重衰竭,程度深于單用“疲”或“倦”,常見于描述長期勞作、征戰或心力交瘁的狀态。

  2. 典籍用例

    該詞多見于文言作品,如:

    《後漢書·光武帝紀》:“老吏疲卒,皆垂涕曰:‘不圖今日複見漢官威儀!’”此處“疲卒”暗含“疲殆”之意,指士卒長期征戰後的萎靡狀态。

    明代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雖未直用“疲殆”,但所描寫的生理極限與之契合。

  3. 現代使用與同義詞

    “疲殆”屬文言遺存詞,現代漢語多用“疲憊”“疲敝”“精疲力竭”替代。相較而言:

    • 疲憊:側重體力消耗後的倦怠感。
    • 疲敝:多形容群體(如軍隊、民衆)因長期壓力導緻的衰敗。
    • 疲殆:更具書面色彩,強調瀕臨崩潰的極端狀态,今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化表達。

依據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疲殆”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pí dài,意為疲乏、困倦。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古籍與文學用例

  1. 《論語·為政》注釋
    三國魏何晏注“思而不學則殆”時提到:“不學而思終卒不得,徒使人精神疲殆。”
    ——強調過度思考導緻精神困乏。
  2. 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青娥》
    “半夜經營,疲殆頗甚,少一合眸,不覺睡去。”
    ——描述體力勞作後的疲憊狀态。
  3. 現代文學《山洪》
    吳組缃寫道:“那老人垂頭喪氣,疲殆得發紅發黑的眼眶裡轉着淚珠。”
    ——體現身心俱疲的具象描寫。

相關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殆”的多種用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籍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岸然道貌包蓄不幹不凈逋祿餐室草豆蔻暢所欲為成佛稱歌嗤怪馳轶串店刀砧殺大書第使凍雲趺萼輁軸垢氛怳惝華要護聖瓜校對員極敝驚蟄寬易濫調烙痕量氣栗烈觱發龍輔淪匿賣亂明表鬧劇拗體偏吝骈拇枝指清袅勤勤懇懇棄妾器數擾怨人牆駥骥濡浃駛動說白道緑四緻談空説有滕六田熟晚晴菀菀文武士五稼鮮缟小按小而全校尉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