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t achieve (attain,hit,reach)] 達不到
號呼靡及。——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趕不上;來不及。《詩·大雅·烝民》:“征夫捷捷,每懷靡及。” 鄭玄 箋:“每人懷其私而相稽留,将無所及於事。” 宋 嶽柯 《桯史·獻陵疏文》:“從君以出,始慙 晉國 之亡臣,禦主而還,終媿 趙王 之養卒。攀號靡及,摧殞何窮。” 清 龔自珍 《紀遊》詩:“溫溫懷肯忘,噯噯眴靡及。”
“靡及”是古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達不到”或“來不及”,具體解釋如下:
達不到
指無法實現或觸及某種目标或狀态。例如文天祥《〈指南錄〉後序》中“號呼靡及”,表達因形勢緊迫而無法傳遞消息的困境。
來不及
強調時間或行動上的緊迫性。如《詩經·大雅·烝民》中“征夫捷捷,每懷靡及”,鄭玄注解為“因私心拖延導緻無法及時完成事務”。
《詩經》中的用法
“每懷靡及”描述行役者雖行動迅速,卻因顧慮私事而延誤,體現時間上的緊迫性。
宋代文獻的引用
“靡及”在不同語境中可側重“能力不足”或“時間不足”兩層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其核心意義始終圍繞“無法達到某種狀态或要求”,常見于古典詩文表達遺憾、緊迫或無奈之情。
靡及是一個漢字詞語,含義是指偌大的、很廣的範圍内無一逃避或不包括。其拆分部首是⺮(竹)和革(皮革),筆畫共計15畫。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有趣,它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文王》篇中,是用來形容王室的美好德行。
在繁體字中,靡及的寫法為「靡及」,即使用了單獨的「靣」部分表示字義。這與簡體中的寫法有一定差異。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靡及的寫法與現代略有區别,具體為「靣及」。這種寫法在古籍和碑刻中可以找到,而且在楷書中寫法也有所差異。
以下是一些具有靡及的例句:
1. 艱難困苦的歲月靡及了這個國家的每一個角落。
2. 閱讀的樂趣,靡及于其中的每一個字眼。
3. 這個政策的影響靡及了整個行業,引起了廣泛關注。
除了「靡及」這一詞語外,還可以根據需要組成其他詞語,例如:
1.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2. 靡革之力。
3. 靡然一新。
靡及的近義詞包括包羅萬象、無所不包、全面等,它們都表示一個事物或情況的範圍非常廣泛,沒有任何遺漏。而靡及的反義詞則可以是局限、有限等,表示範圍狹窄或有所限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