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ll ill from heavy hearted] 因積年累月憂思過度而釀成疾患
謂長期憂慮釀成疾病。《宋史·儒林傳七·魏了翁》:“ 寧宗 崩, 理宗 自宗室入即位,時事忽異, 了翁 積憂成疾,三疏求閒不得請,遷起居郎。” 明 李東陽 《楊君丁宜人合葬墓志銘》:“﹝宜人﹞於 弘治 某年月日抵家,以積憂成疾,某日卒。” 徐遲 《哥德巴赫猜想》:“他一向不會照顧自己,又不注意營養,積憂成疾,發燒到攝氏三十八度。”
“積憂成疾”是一個漢語成語,現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及用法:
一、基本釋義
讀音:jī yōu chéng jí
含義:指長期積累的憂慮最終導緻身體患病。核心強調心理壓力對生理健康的負面影響,即“心因緻病”的典型表現。
二、出處與典故 最早出自南宋吳曾《能改齋漫錄》中的曆史事件:崔發因得罪權貴入獄,其八十歲母親因此長期憂慮而患病。宋穆宗以孝治天下為由,最終釋放崔發。
三、用法特點
四、典型例句
五、引申啟示 此成語警示人們需重視心理健康,及時疏解壓力。現代醫學研究也印證了長期焦慮、抑郁可能引發免疫系統紊亂等生理疾病。
如需更深入的典故分析,可查閱《能改齋漫錄》原文或宋代曆史文獻。
“積憂成疾”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長期累積的憂慮會導緻身體上的疾病。這個成語寓意着人們應該及時調整自己的情緒,避免過度的憂慮和壓力引發身體健康的問題。
“積憂成疾”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為:
積(禾字頭,4畫)、憂(心字旁,6畫)、成(戈字旁,6畫)、疾(疒字旁,7畫)。
“積憂成疾”最早見于《左傳》中的“隱公二十五年”一文。故事中描述了一個人因憂慮過度,導緻病情加重直至死亡的悲劇。從此以後,“積憂成疾”成為固定的詞語,用來形容大量憂慮可能影響到人的身體健康。
“積憂成疾”的繁體字形為:
積憂成疾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差異。以“積憂成疾”為例:
積:禾字頭下面多加一點;
憂:心字旁上面加一個斜折;
成:戈字旁右邊多加一橫;
疾:疒字旁除了現代寫法外,還有古代寫法,疒字下面畫一個橫折。
1. 他一直為家裡的經濟問題擔憂,可惜最後積憂成疾。
2. 老人的身體一直很健康,因為他懂得放松,不讓憂慮積聚而成疾。
積重難返、積極、憂慮、成敗、疾馳
憂心忡忡、憂心如焚、憂心重重、愁雲慘霧
無憂無慮、樂觀向上、心情舒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