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恐竦 ”。惶遽不安。 唐 趙璘 《因話錄·商下》:“吾向見長官白事卑敬,不覺恐悚。” 唐 溫庭筠 《病中書懷呈友人》詩:“兕觥增恐竦,杯水失錙銖。” 宋 張齊賢 《洛陽搢紳舊聞記·白萬州遇劍客》:“ 廷讓 聞之,若芒刺滿身,恐悚而退。”
“恐悚”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kǒng sǒng,其核心含義是惶遽不安、畏懼害怕。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例證或權威解析,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恐悚(kǒng sù)一詞形容極度恐懼、令人惴惴不安的感覺,通常用于形容恐怖、令人毛骨悚然的事物或場景。
恐悚的拆分部首為心和廣,其中心在左邊,廣在右邊。根據筆畫順序,恐悚共有10個筆畫。
“恐悚”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鹿鳴之什·月餘》中,意思是“膽戰心驚”。後來逐漸演變為用于形容恐怖、驚悚的事物。
在繁體字中,“恐悚”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恐悚沒有變化,仍然是用心和廣組成。
1. 他被那個恐悚的畫面吓得幾乎要失去理智。
2. 這部恐悚片真是刺激得讓人心跳加速。
3. 深夜靜悄悄的,整個房子彌漫着一種恐悚的氛圍。
1. 恐怖:形容極其可怕的事物。
2. 驚悚:形容引發驚吓、緊張的情節或氛圍。
3. 詭異:形容非常奇怪、離奇的事物或現象。
1. 驚悚:強調令人驚訝,緊張刺激的感覺。
2. 恐怖:強調令人害怕、産生恐懼感的事物。
3. 可怖:形容非常令人害怕,令人不寒而栗的事物。
1. 安詳:形容平靜、安定的狀态。
2. 和平:形容沒有戰争、紛争,各方和諧相處的狀态。
3. 安逸:形容舒適、無憂無慮的生活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