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止息之所。《周禮·天官·宮伯》:“授八次八舍之職事。” 鄭玄 注:“ 鄭司農 雲:‘庶子衛王宮,在内為次,在外為舍。’次,其宿衛所在;舍,其休沐之處。”《周禮·天官·宮正》:“次舍之衆寡。” 孫诒讓 正義:“凡吏士有職事常居宮内者為官府,官府之小者為舍。其官府本在外而入内治事,或無專職而入共守衛,使令暫居更直者為次……凡次,多在路門外,應門内,近治朝之處;舍則當在應門之外,臯門之内,與次不同處也。”《漢書·吳王劉濞傳》:“治次舍,須大王。” 顔師古 注:“次舍,息止之處也。” 清 恽敬 《雜記》:“雲氣乍聚乍散,不繫次舍。”
(2).息宿;止息。 唐 劉禹錫 《天論中》:“夫舟行乎 濰 、 淄 、 伊 、 洛 者,疾徐存乎人,次舍存乎人。”
“次舍”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釋:
指古代官吏或侍衛值班、休息的場所,具體分為:
表示停留、暫住的行為,常見于文獻描述行程安排: 例:孫诒讓在《周禮正義》中提到“次舍存乎人”,指根據情況調整停留地點();唐代劉禹錫《天論》中亦用此意()。
次舍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次要的住所或寄居的地方。
次舍拆分成兩個部首,左邊是“次”字的部首“二”,右邊是“舍”字的部首“舌”。次舍的筆畫數為11畫。
次舍起源于古代漢字,“次”字表示排在第二位的次序,而“舍”字表示房屋或住所。繁體字為「次舍」。
在古時候,次舍的寫法可能會有些變化。有些古籍中将“次”寫作“次”、“舍”寫作“舍戶”,但現代漢字已經将其統一為「次舍」的形式。
1. 他在北京有一套别墅,但隻是個次舍,并不經常住。
2. 她的次舍雖然小,但布置得非常溫馨。
次舍可以和其他詞語組合成多個詞組,例如:
1. 舒適次舍
2. 私人次舍
3. 次舍村莊
近義詞:次居、副室、次第住所
反義詞:主居、正室、正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