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泣麟的意思、泣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泣麟的解釋

《公羊傳·哀公十四年》:“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麟者,仁獸也。有王者則至,無王者則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 孔子 曰:‘孰為來哉!孰為來哉!’反袂拭面,涕沾袍。”又:“西狩獲麟。 孔子 曰:‘吾道窮矣。’” 何休 注:“麟者太平之符,聖人之類,時得麟而死,此亦天告夫子将沒之徵,故雲爾。”後以“泣麟”為哀歎悲泣世衰道窮之典。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史傳》:“昔者夫子閔王道之缺,傷斯文之墜,靜居以嘆鳳,臨衢而泣麟。” 宋 王禹偁 《酬贈田舍人》詩:“一車甘雨方建隼,萬國淳風莫泣麟。” 清 錢謙益 《故南京國子監祭酒石門許公合葬墓志銘》:“ 瑤 之狀公也,詳其于人才國是消息存亡之故,瞻烏泣麟,有餘痛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泣麟”是一個源自古代典故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與孔子感歎時運不濟的傳說相關。據《春秋公羊傳·哀公十四年》記載,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有人捕獲了一隻麒麟,孔子聞訊後悲歎“麟出而死,吾道窮矣”,認為祥獸麒麟的出現與死亡預示着自身理想無法實現,因而掩面哭泣。後世以此典故代指對時局衰敗、賢者不遇的哀歎。

該詞的詞義演變可分為三個層面:

  1. 本義溯源:指孔子見麒麟被捕獲而泣的史實,《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哀歎世道衰微”的具體事件。
  2. 引申義拓展:唐代詩人李白在《古風五十九首》中化用“泣麟”象征懷才不遇,拓展為對理想破滅的隱喻,《辭源》标注此詞可引申為“賢者悲時”的普遍心境。
  3. 文化符號意義:明清文人常以“泣麟”作為典故修辭,如《紅樓夢》中賈寶玉讀《春秋》時批注“泣麟猶勝逐鹿多”,賦予其超越原典的哲學思考。

該詞在古典文學中的使用頻率較高,宋代《廣韻》标注其讀音為“七入切”,屬入聲字,現代漢語普通話讀作“qì lín”。需要注意的是,“泣麟”與“獲麟”常互為表裡,後者側重事件本身,前者強調情感表達。清代學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特别指出:“麟為仁獸,聖王之嘉瑞也,時無明王出而遇獲,仲尼傷周道之不興,故因魯《春秋》而脩中興之教,絕筆于獲麟之一句,所感而作,固所以為終也。”這一注解為理解該詞提供了經學闡釋維度。

網絡擴展解釋

“泣麟”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含義與文化背景密切相關:

一、詞源出處 該詞最早出自《公羊傳·哀公十四年》記載的典故: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有人在狩獵時捕獲麒麟。孔子見後悲泣不已,認為麒麟作為象征太平的仁獸,本應在聖王治世時出現,此時卻現身于亂世,預示着自己将逝、周道衰微。

二、核心釋義 特指孔子因麒麟現于亂世而悲泣的事件,後引申為:

  1. 哀歎時局:表達對政治衰敗、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的痛心
  2. 感懷命運:常用于文人自況,抒發懷才不遇或理想破滅的悲怆
  3. 文化象征:成為中國古代文學中标志性的衰世意象,如李白《鞠歌行》、杜甫詩中均化用此典

三、延伸應用 在曆史文獻中常與其他祥瑞并提,如劉勰《文心雕龍》将“泣麟”與“歎鳳”對舉,強化對王道缺失的哀恸;宋代王禹偁詩句“萬國淳風莫泣麟”則反用其意,表達對太平的期許。

補充說明:麒麟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列為“四靈”之一,《禮記》載“麟鳳龜龍,謂之四靈”,其出現本應預示祥瑞,因此“泣麟”蘊含着強烈的理想主義破滅色彩,成為後世文人寄托家國情懷的重要典故。

别人正在浏覽...

邊夷比德吃孽捶撲醇濃楚制丹室雕腳诋疵都中督府碓搗杜絕後患二惑房頭高肓工本胡踹剪竊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警絶進境靳色今月掎擿酒腳舅爺涓滴不遺跨春胯夫窺牖小兒懶婦魚老聩凓冽流澤戾園龍箋婁婁镂篆毛兒八分門人目迷怒吼配郊乳白色上兵盛道順浪松性素肌鐵锝通析通訊網蛙歌烏篷烏巷先炊鄉夫仙界縰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