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謂最早從 釋迦牟尼 在 鹿野苑 聞法出家的 憍陳如 、 阿說示 、 跋提 、 十力迦葉 、 摩诃男拘利 等五人。是為佛教有“僧寶”之始。相傳 釋迦牟尼 初出家時,其父 淨飯王 勸阻無效,派上述五人相隨,後受感化而出家。《佛本行集經·那羅陀出家品》:“是時世間,即成九十二阿羅漢、第一世尊、後五比丘并及長老 耶輸陀 身。”
五比丘是佛教中最早的五位出家弟子,标志着佛教“僧寶”的誕生,對佛教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五比丘指釋迦牟尼成道後,在鹿野苑初次說法(即“初轉法輪”)時接受教化的五位修行者,他們成為佛教曆史上最早的僧團成員。具體包括:
五比丘不僅是佛教僧團的起點,也象征佛法傳播的開端。他們的皈依體現了佛教從個人覺悟到集體修行的轉變,對後世僧伽制度影響深遠。
《五比丘》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由五個字組成。下面将為您解析其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五比丘》是佛教的專有名詞,指的是佛門中未出家的五個在家信徒,也稱為在家居士。
《五比丘》的第一個字是“五”,它的部首是“二”,有四筆。 《五比丘》的第二個字是“比”,它的部首是“比”,有六筆。 《五比丘》的第三個字是“丘”,它的部首是“一”,有三筆。
“五比丘”這個專有名詞起源于佛教經典,用來指稱五位在家信徒,其中包括由佛陀親自護持的弟子。
《五比丘》的繁體字為「五比丘」。
古代漢字「五比丘」的寫法并無太大差異,即與現代寫法相同。
佛陀的教誨吸引了許多人,其中五比丘成為了他的最忠實的追隨者。
組詞:初比丘、出家比丘、在家比丘、沙彌比丘、尼比丘。
近義詞:五衆、五優婆塞。
反義詞:比丘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