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utograph letter] 親筆信
亦作“ 手剳 ”。亦作“ 手紮 ”。猶手書。指親筆信。 唐 杜甫 《暮秋枉裴道州手劄率爾遣興寄遞呈蘇渙侍禦》詩:“ 道州 手劄適復至,紙長要自三過讀。”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七:“今 若水 亦儒人,曉武可嘉也。時北戎猶擾,上密以手剳訪之。”《宋史·錢若水傳》:“時北邊未寧,内出手劄訪 若水 以策, 若水 陳備邊之要有五。” 清 孫枝蔚 《戊戌生日作》詩:“每汝手紮至,愁卧輒一旬。” 魯迅 《書信集·緻許壽裳》:“昨得手劄,屬治心學,敬悉一是。”
“手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手劄”指親筆書寫的信件,即現代所說的“親筆信”。該詞由“手”(親手)和“劄”(古代書寫用的木片,代指文字)組合而成,強調書寫者的親筆痕迹。
手劄不僅是溝通工具,更被視為自然書寫的藝術形式:
古代手劄的字體、稱謂、格式均有嚴格規範,反映了社會等級與禮儀制度。例如,趙之謙、何紹基等書法家的手劄作品兼具史料與藝術價值。
總結來看,“手劄”一詞融合了實用性與藝術性,既是曆史文獻載體,也是書法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
手劄(shǒu zhá)是一個漢字詞彙,指的是用手寫的便條、小紙片或者個人記錄等。它是指通過手工操作寫成的短小文字,一般用于做筆記、記錄要點或者傳遞簡短信息。
手劄的拆分部首是手(扌)和木(艹),部首手表示與手有關,艹表示與植物有關。手劄的總筆畫數為11畫。
手劄一詞的來源不太明确,但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中。在古代,人們通常會用手工制作紙片,然後用筆寫上個人的記錄或者便條。這些手工制作的紙片就被稱為手劄。
手劄的繁體字為「手劄」。
在古代,手劄的漢字寫法可能略有不同。通常可以用「筆劄」或者「稿劄」來表示手劄。這些詞語都表示通過手寫的方式記錄重要信息。
1. 我在會議上做了一些手劄,以便回憶重要的讨論内容。
2. 他把手劄貼在冰箱上,提醒自己明天的行程。
手劄可以通過組合其他詞彙來形成新的詞語,例如:
1. 手劄簿(shǒu zhá bù):指記錄各種信息的手劄本。
2. 紀實手劄(jì shí shǒu zhá):指記錄個人經曆或者感悟的手劄。
手劄的近義詞包括:筆記、便籤、紙條。
手劄的反義詞可以是:打字、電子文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