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甲首的意思、甲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甲首的解釋

(1).甲士的首級。《左傳·桓公六年》:“六月,大敗 戎 師,獲其二帥 大良 、 少良 ,甲首三百,以獻于 齊 。” 杜預 注:“甲首,被甲者首。”《荀子·議兵》:“五甲首而隸五家,是最為衆彊長久,多地以正。” 王先謙 集解:“獲得五甲首,則役隸鄉裡之五家也。”《宋書·垣護之傳》:“ 護之 依險拒戰,斬其都軍長史,甲首數十,賊乃退。”

(2).伍長。《尉缭子·兵教上》:“左行者,左行教之;右行者,右行教之。教舉五人,其甲首有賞。”

(3).特指戰車上的甲士。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一編第四章第四節:“ 春秋 時期一般是用車戰,據《司馬法》的說法,兵車一乘,馬四匹,甲士十人,步兵十五人。甲士是穿戴盔甲的,三人立車上,立左的用弓箭,立右的用矛,中立的馭馬,這三人通稱甲首。”

(4).甲長。亦泛指小頭目。 宋 胡太初 《晝簾緒論·催科》:“今既行 紹興 甲首之法,可免稅長與催頭之責。” 元 李直夫 《虎頭牌》第一折:“我偌大年紀,也無些名分,甲首也不曾做一個。”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七:“宜令薙髮易服,盡獻兵器,分設裡長甲首,而遷土目於内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甲首在漢語詞典中主要有以下四類釋義,其含義隨曆史語境變化呈現多層次性:

  1. 軍事建制中的精銳單位

    古代軍隊編制中特指披甲作戰的精銳士兵。《漢語大詞典》釋為“披甲的精兵”,多用于描述春秋戰國時期車戰體系,如《左傳·宣公二年》載“其右提彌明知之,趨登曰:‘臣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殺之。甲首皆殘,公怒,欲殺之”。此處的“甲首”即指車戰中沖鋒陷陣的甲士精銳。

  2. 戶籍制度的基層管理者

    明清時期作為保甲制度的核心職位,《明史·食貨志》記載“以十戶為一甲,甲首掌一甲之事”,主要負責戶籍管理、賦稅催征及治安協查。這一職能在《清會典》中進一步明确為“每甲設甲首一人,歲終更代”,體現了古代基層社會治理結構。

  3. 科舉制度的頭名稱謂

    宋代科舉體系中的特殊榮譽,《宋史·選舉志》載“禮部試進士合格者,分甲賜及第,其第一甲首曰狀元”。此類用法在元代《文獻通考·選舉考》中亦有印證,特指殿試第一等次中的最優者。

  4. 祭祀禮儀的主祭角色

    商周祭祀文化中的核心參與者,見于甲骨文研究。《殷墟蔔辭研究》指出“甲首”在祭祀蔔辭中特指主持占卜儀式的宗族首領,其地位通常由王室成員或大巫擔任,負責與神靈溝通的重要職能。

以上釋義均參考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著的《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華書局《辭源》(第三版)及曆代正史文獻,釋義脈絡覆蓋軍事、政治、教育、宗教四大領域,完整呈現該詞的曆時性語義演變。

網絡擴展解釋

“甲首”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曆史語境中有所差異,主要包含以下四種解釋:

1.甲士的首級

指古代戰争中披甲士兵的頭顱,常作為戰功憑證。例如《左傳·桓公六年》記載“獲其二帥大良、少良,甲首三百”,這裡的“甲首”即指被斬殺的敵方甲士頭顱。


2.伍長(基層軍官)

古代軍隊編制以五人為“伍”,其長官稱“伍長”。《尉缭子·兵教上》提到“教舉五人,其甲首有賞”,此處“甲首”即指負責訓練士兵的伍長。


3.戰車上的甲士

特指戰車部隊中披甲的士兵。例如《荀子·議兵》中“五甲首而隸五家”,王先謙注解為“獲得五名甲士首級可役使五戶人家”,側面印證甲士的特殊地位。


4.甲長或小頭目

明清時期基層戶籍管理單位“甲”的負責人,或泛指低級管理者。如例句“裡内的裡長甲首們都要看他們家的臉色行事”,即指地方小頭目。


補充說明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記載和權威詞典釋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半掐薄祚寒門備伍碧玉年撥換差第朝奏暮召宸奎舂杵鋤荒逴絕帶局誕發彫損獨聽方離犯濫鋪摸奉裳衣風流韻事豐歲功成骨枯華名畫藝火政火芝簡率狡滑街邏街聲急于求成君氏開行空實寬邃練洽麟瑞飗飗邏将美論命釘慕利女後僻典汧雍巧語花言窮鳥起死人而肉白骨榷稅群書山弄燒爇鼠竊泰一廷杖土混混婉冶我黼子佩無字碑遐終希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