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甲士的首級。《左傳·桓公六年》:“六月,大敗 戎 師,獲其二帥 大良 、 少良 ,甲首三百,以獻于 齊 。” 杜預 注:“甲首,被甲者首。”《荀子·議兵》:“五甲首而隸五家,是最為衆彊長久,多地以正。” 王先謙 集解:“獲得五甲首,則役隸鄉裡之五家也。”《宋書·垣護之傳》:“ 護之 依險拒戰,斬其都軍長史,甲首數十,賊乃退。”
(2).伍長。《尉缭子·兵教上》:“左行者,左行教之;右行者,右行教之。教舉五人,其甲首有賞。”
(3).特指戰車上的甲士。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一編第四章第四節:“ 春秋 時期一般是用車戰,據《司馬法》的說法,兵車一乘,馬四匹,甲士十人,步兵十五人。甲士是穿戴盔甲的,三人立車上,立左的用弓箭,立右的用矛,中立的馭馬,這三人通稱甲首。”
(4).甲長。亦泛指小頭目。 宋 胡太初 《晝簾緒論·催科》:“今既行 紹興 甲首之法,可免稅長與催頭之責。” 元 李直夫 《虎頭牌》第一折:“我偌大年紀,也無些名分,甲首也不曾做一個。”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七:“宜令薙髮易服,盡獻兵器,分設裡長甲首,而遷土目於内地。”
“甲首”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曆史語境中有所差異,主要包含以下四種解釋:
指古代戰争中披甲士兵的頭顱,常作為戰功憑證。例如《左傳·桓公六年》記載“獲其二帥大良、少良,甲首三百”,這裡的“甲首”即指被斬殺的敵方甲士頭顱。
古代軍隊編制以五人為“伍”,其長官稱“伍長”。《尉缭子·兵教上》提到“教舉五人,其甲首有賞”,此處“甲首”即指負責訓練士兵的伍長。
特指戰車部隊中披甲的士兵。例如《荀子·議兵》中“五甲首而隸五家”,王先謙注解為“獲得五名甲士首級可役使五戶人家”,側面印證甲士的特殊地位。
明清時期基層戶籍管理單位“甲”的負責人,或泛指低級管理者。如例句“裡内的裡長甲首們都要看他們家的臉色行事”,即指地方小頭目。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記載和權威詞典釋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含義。
《甲首》是指漢字中的一個字形部首,也是《康熙字典》中的部首之一。它代表着動物頭部的形狀,常用于解釋與動物相關的漢字。
甲首由于與甲殼動物(如龜、龍等)的頭部形狀相似,因此部首形狀常常比較複雜。分為甲上冖、甲下巳兩部分。
甲首的筆畫數為4畫。
甲首的來源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時期,是漢字的原始演變之一。在古代,人們常用甲殼的形狀象征動物的頭部,因此将此形狀作為一個字形部首。
《甲首》的繁體字是「甲」,寫法保持了部首形狀的複雜性。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是沒有規定固定筆畫和順序的。因此,甲首在不同的字體和書寫風格下會有一些變化,但總體上仍能識别出是甲首。
1. 申報書上的第一個字是《甲首》。
2. 這個字的甲首部分很有特點,很好識别。
一些以甲首為部首的常用漢字有:
1. 畫:由甲首和曷組成,表示繪畫的意思。
2. 畫:在繁體字中,「畫」的字形中的甲首更加複雜。
3. 龍:由甲首、立刀旁和龍組成,指龍類動物。
由于甲首是一個部首,并沒有明确的近義詞和反義詞。它在字形中起到輔助的作用,與其他部首和偏旁組合構成不同的漢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