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寫作所應注意的三個标準:情、事、辭。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鎔裁》:“草創鴻筆,先标三準:履端於始,則設情以位體;舉正於中,則酌事以取類;歸餘於終,則撮辭以舉要。”
(2).指古琴上定音的三個标準區。古琴将全絃分為十二個段落,在琴面上作出标幟,當做調定音階的标準,稱十三徽,每徽一音。其中一至四徽謂之上準,四至七徽謂之中準,七徽至絃末謂之下準,合稱三準。見《宋史·樂志十七》引 宋 姜夔 《樂議》。
指調高下,分并財,散積聚。《管子·輕重甲》:“故知三準同筴者,能為天下。不知三準之同筴者,不能為天下。” 馬非百 新诠引 尹桐陽 雲:“三準者,一調高下,二分并財,三散積聚也。”一說指萬物通、萬物運、萬物賤三條準則。見《管子集校》 郭沫若 案語。
“三準”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可分為以下三類:
源于《管子·輕重甲》,指治理國家的三種經濟準則:
古琴将琴弦分為十二段落(即十三徽),按位置劃分為三個調音區:
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鎔裁》中提出寫作三标準:
以上解釋綜合了經濟、音樂、文學三個領域的含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管子》《文心雕龍》原文或宋代姜夔《樂議》。不同語境下的“三準”需結合具體文獻理解。
《三準》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言行舉止符合規範,得體、恰當。這個詞在中文中十分常用,表示一個人要具備一定的素質和規範來表現自己。
成語《三準》由“從口凵言”三個部首構成。部首“從”表示人,部首“口”表示說話,而部首“凵”含義是嘴巴。整個成語共有7畫。
成語《三準》的來源在古代中國。在古代的禮儀規範中,人們要求自己在言行舉止上要合乎禮儀,遵守規範,表現出對他人的尊重和注意。這個成語是作為一種評價标準被形成,并在後來流傳下來,成為現代漢語中的一個成語。
繁體字形為「三準」,在台灣和香港地區使用較多。
《三準》在古代文字中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篆書中可能寫作「㔾凵言」。不同字體和不同時期對同一個字的書寫方式也可能稍有差異。
他說話做事總是很有分寸,符合禮儀準則,可以說他是個很會做人的人,真是一個典型的「三準」。
守規矩、講規矩、情有可原
守規矩、遵循規範、規矩嚴明
不守規矩、不合規範、不合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