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測定水平面的器具。《文選·何晏<景福殿賦>》:“制無細而不協於規景,作無微而不違於水臬。” 李善 注:“《周禮》:‘匠人建國,水地以縣,置槷以縣,眡其景,為規,識日出之景與日入之景。’ 鄭玄 曰:‘於四角立植,而縣以水,望其高下;高下既定,乃為位而平地也。槷,古文臬,假借字也。於所平之地中,樹八尺之臬,以縣正之,眡之其景,将以正四方。’” 張銑 注:“水臬,水平也。” 唐 李白 《明堂賦》:“乃準水臬,攢雲樑。”
“水臬”是古代用于測定水平面的器具,其核心含義及用法如下:
水臬(拼音:shuǐ niè)由“水”和“臬”組成,“臬”指測日影的标杆,合稱表示通過水位與标杆測量水平的方法。主要功能是校正地面平整度或建築方位,常見于古代工程中()。
據《周禮》記載,水臬的使用步驟為:
“圭臬”(guī niè)是另一概念,指測日影的圭表,後引申為标準或準則,與水臬的實用工具屬性不同()。
現今“水平儀”可視為水臬的延續,但古代水臬更注重方位與水平結合測量,體現了傳統工程智慧。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文應用場景,可參考《文選》或唐代建築文獻。
水臬(shuǐ niè)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成“水”和“臬”兩個部分。其中,“水”是由三個筆畫組成的,部首是“氵”,表示液體和水相關的意思;“臬”由十一個筆畫組成,部首是“肉”,表示與人體有關的意思。
水臬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主要出自《康熙字典》中,并沒有具體的古代典籍記載。在繁體字中,水臬的寫法為“水臬”,字形略有變化。
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較為繁瑣,存在多種不同的寫法。然而,關于水臬的古代漢字寫法并沒有被廣泛記錄和流傳。在現代漢字書寫中,通常使用簡化字來表達。
以下是水臬的使用例句:
1. 魚兒在清澈的水臬中自由自在地遊弋。
2. 她美麗的目光清泉般的水臬,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
3. 這幅畫的水臬之處是讓人感受到了流動的音樂。
以下是一些與水臬相關的詞語:
組詞:水池、水流、水滴、臬離。
近義詞:水潭、水塘、水坑。
反義詞:幹旱、幹枯、水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