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have cuts and bruises all over the body;be a mass of bruises]∶全身沒有一塊好皮膚。形容渾身受傷
(2) [be thoroughly refuted;be refuted to the last point]∶比喻論點被徹底駁倒或文章被大量删改
(1).全身沒有一塊完好的皮膚。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黥》:“ 楊虞卿 為京兆尹時,市裡有三 王子 ,力能揭巨石。遍身圖刺,體無完膚。”《資治通鑒·後唐莊宗同光三年》:“帝怒,下 貫 ( 羅貫 )獄;獄吏榜掠,體無完膚。”《金6*瓶6*梅詞話》第二七回:“經年征戰,不得回歸,衣生虱蟣,瘡痍潰爛,體無完膚。”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三官保》:“木棒鐵尺,亂下如雨,一霎,體無完膚,四肢不能轉側。”
(2).比喻被責罵得很厲害,或被批駁得一無是處。 朱自清 《經典常談·尚書》:“兩書辨析詳明,證據确鑿,教僞 孔 體無完膚,真相畢露。” ********* 《患難馀生記》第一章:“各位律師把他說的鬼話駁得體無完膚,啞口無言。”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體無完膚漢語 快速查詢。
“體無完膚”是一個漢語成語,字面含義指全身沒有一塊完好的皮膚,形容身體受傷極為嚴重。這一表述最早見于《資治通鑒·後唐紀》中“獄吏榜掠,體無完膚”的記載,後逐漸演變為固定成語。其核心構成包括“體”(身體)、“無”(沒有)、“完膚”(完好的皮膚)三個部分,通過否定式結構強化傷情程度。
在引申義層面,該成語常用于比喻事物遭到全面否定或嚴厲批判,例如在學術讨論中某個觀點被徹底駁斥,或社會事件中某人遭受輿論強烈譴責。現代漢語中多作謂語、定語使用,具有貶義色彩,常見于書面語與口語場景,如“這篇論文的觀點被專家批得體無完膚”。
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義,該成語包含兩重語義維度:①形容渾身受傷;②比喻論點等被徹底駁倒或文章被删改很多。其近義詞包括“遍體鱗傷”“皮開肉綻”,反義詞則有“毫發無損”“安然無恙”等。在語法功能上可靈活運用于不同句式,如“謠言被事實擊打得體無完膚”中的被動句式應用。
“體無完膚”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tǐ wú wán fū,其含義可從字面和比喻兩個層面理解:
字面含義
指全身沒有一塊完好的皮膚,形容受傷極其嚴重。例如:“他從火場被救出時,全身燒得體無完膚。”
比喻含義
引申為論點被徹底駁倒,或事物被嚴厲批評、删改得面目全非。例如:“這種錯誤理論在辯論中被駁斥得體無完膚。”
其他要點:
如需更多例句或完整出處解析,可參考上述來源網頁。
安貧樂賤敗朽包纏暴節竹兵暴波駭雲屬沖擊川澤出警入跸催命蕩惑單戀單露道副曡遘玎琅端人方外士伐生分寸之末富冶弓腰人廣州歸過邯鄲伎诙嘲兼施戒步脊鸰菌桂阚月窠子狼歌漣洳聯姻力勞離湣六經麻胡子慢聲慢氣媌娥木彊泥浕喬林秦絲悛惕确認三料匠上情屎滾尿流時哲獸工手肘睡國踏蹬讨罵萎腇圍遶象奁寫經換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