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并的意思、比并的詳細解釋
比并的解釋
亦作“ 比迸 ”。比試較量。多指比武。
亦作“ 比并 ”。比肩,并列。《朱子語類》卷一三七:“隻是将前人腔子,自做語言填放他腔中,便説我這箇可以比并聖人。” 元 劉緻 《端正好·上高監司》套曲:“可與 蕭 曹 比并, 伊 傅 齊肩。”
亦作“ 比并 ”。1.比拟;比喻。《三國志·魏志·文昭甄皇後傳》“封 惪 為 平原侯 ,襲公主爵” 裴松之 注引 晉 孫盛 曰:“ 惪 自異族,援繼非類,匪功匪親,而襲母爵,違情背典,於此為甚。 陳羣 雖抗言, 楊阜 引事比并,然皆不能極陳先王之禮,明封建繼嗣之義。”《敦煌曲子詞·蘇莫遮》:“聰明兒,禀天性,莫把 潘安 才貌相比并。” 元 無名氏 《延安府》第一折:“我姓 龐 ,你説道七手八腳,你比并我是螃蟹。”
(2).比較,相比。 唐 羅虬 《比紅兒詩》之四:“一曲都緣 張麗華 ,六宮齊唱《後庭花》。若教比并 紅兒 貌,枉破當年國與家。” 宋 王安石 《山櫻》詩:“山櫻抱石蔭松枝,比并餘花最發遲。” 清 李漁 《凰求鳳·阻兵》:“那箇女子,可有些才貌?與我比并起來,還是他好?我好?” 劉大白 《靜夜》詩:“幽凄無比,畫也難成,夢境也難比并。”
(3).指較量武藝。 元 無名氏 《獨角牛》第二折:“上 東嶽 泰安 神州争交賭籌,劈排定對,比并高低。”《水浒傳》第十三回:“彀滿處,兔狐喪命;箭發時,鵰鶚魂傷。較藝術,當場比并,施手段,對衆揄揚。”《西遊記》第五八回:“因此兩人比并真假,打至 南海 。” 明 張鳳翼 《紅拂記·扶馀換主》:“兩員将高施武藝,兩員将比并高低。”
詞語分解
- 比的解釋 比 ǐ 較量高低、長短、遠近、好壞等:比賽。比附。對比。評比。 能夠相匹:今非昔比。無與倫比。 表示比賽雙方勝負的對比:三比二。 表示兩個數字之間的倍數、分數等關系:比例。比值。 譬喻,摹拟:比如。比
- 并的解釋 并 ì 合在一起:并攏。合并。兼并。 一齊,平排着:并駕齊驅。并重(恘 )。并行(妌 )。 連詞,表平列或進一層:并且。 用在否定詞前,加強否定的語氣,表不像預料的那樣:并不容易。 并 ī 中國山西
網絡擴展解釋
“比并”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其核心意義圍繞“比較”展開,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比較、對照
指以某一事物為标準,與其他事物進行對比,以凸顯差異或相似之處。例如《敦煌曲子詞·蘇莫遮》中“莫把潘安才貌相比并”,即通過對比強調才貌的獨特性。
二、擴展含義
- 比武較量
多指武藝或能力的比試。如《水浒傳》第十三回“當場比并,施手段”和《獨角牛》第二折“比并高低”,均指通過較量分高下。
- 并列、比肩
表示事物或人物處于同等地位。如《朱子語類》提到“比并聖人”,意為與聖人并列。
- 比喻、比拟
通過類比表達抽象概念。例如《三國志》裴松之注中“引事比并”,即用具體事例作比喻。
三、近義詞與用法
- 近義詞:比試、較量、對照、類比
- 語境應用:常見于古典文學,如詩詞、戲曲(如元雜劇《延安府》)、曆史典籍等,現代多用于書面語或特定修辭場景。
四、示例補充
- 王安石《山櫻》詩:“比并餘花最發遲” —— 通過對比突出山櫻開花較晚的特點。
- 李漁《凰求鳳》中“與我比并起來” —— 強調人物間的比較。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用例或權威解析,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語言學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比并》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 比并(bǐ bìng)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相互比較、對照、對比。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比并的部首是比(bǐ),共有五個筆畫。
來源
- 比并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比指比較,而并有合并、融合之意。兩個字合在一起,形成了比并的意義。
繁體
- 将比并轉換成繁體字為「比併」。
古時候漢字寫法
- 在古代,比并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我無法提供具體的古代寫法信息。
例句
- 1. 他們比并了兩台電視的價格。
- 2. 通過比并不同選項,我們找到了最佳解決方案。
組詞
- 比較、比例、并列、合并等都是由比并組成的詞語。
近義詞
- 對照、對比、比對等詞語可以作為比并的近義詞。
反義詞
- 單獨、分離、獨立等詞語可以作為比并的反義詞。
希望這些信息能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