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法病筆名。鵠,通“ 鶴 ”。 宋 蘇轼 《和流杯石上草書小詩》:“蜂腰鵠膝嘲 希逸 ,春蚓秋虵病 子雲 。”一本作一本作“鶴膝”。
“鹄膝”是一個書法術語,指書法中因用筆不當導緻的病筆現象,通常與“鶴膝”通用。以下是詳細解釋:
“鹄膝”源于古代書法批評,特指筆畫中出現類似鶴膝關節的臃腫或僵硬形态。它屬于書法中的瑕疵筆法,常見于轉折處或筆畫連接處。
宋代蘇轼在《和流杯石上草書小詩》中提及:“蜂腰鹄膝嘲希逸,春蚓秋虵病子雲。”此處“鹄膝”與“蜂腰”并列,均用于批評書法中的病态筆法。
“鹄”與“鶴”在古代文獻中存在通假現象,因此“鹄膝”常寫作“鶴膝”,兩者含義相同。例如和均指出,蘇轼的詩句在部分版本中直接寫作“鶴膝”。
提到“鹄膝”比喻賢才被埋沒,但此解釋未見于權威書法或文獻研究,可能是對詞義的誤解或混淆。建議以書法術語的釋義為主。
“鹄膝”是書法批評中的專業術語,強調筆法缺陷。若需更深入探究,可參考蘇轼相關書法論著或古代書論典籍。
《鹄膝》是一個成語,意為寫文章時心靈純潔、内心深入,能達到以身作則的境界。形容文章精神崇高,文采較高。
拆分:鄒(‘隹’部,讀音:zuī)+ 目(‘目’部,讀音:mù)+Sun(‘耳’部,讀音:sūn)
部首:鳥(‘鳥’部,讀音:niǎo)
筆畫:鄒(17畫)+ 目(5畫)+ Sun(10畫)
《鹄膝》最早出自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中的一句:“鹄膝雞膚遙相照。”繁體字為“鵠膝”。這個成語形象地比喻文章内容高雅,感觸深入人心。
在古代,成語《鹄膝》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它是由兩個字組成的,分别是“鵠”和“膝”。“鵠”一般書寫為“鹄”,表示一種水鳥,擁有長脖子和尖嘴,“膝”與現代寫法相同,表示人體膝部。
他的文章寫得很出色,可以說是真正達到了“鹄膝”的境地。
這本書真的很了不起,作者非常能夠把自己的靈魂傾注進去,真是一部“鹄膝”之作。
1. 形鹄:比喻能像鳥兒一樣飛翔,表達一個人能在社會上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
2. 膝行:指在舉止和品德上遵守規範,表現出積極向上的行為。
3. 鹄的心聲:指作者通過作品所表達出的真實思想和内心感受。
高人一籌、超凡脫俗、别具一格
拙文、庸文、陋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