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下情上達于君。《管子·明法》:“下情不上通,謂之塞;下情上而道止,謂之侵。” 尹知章 注:“求不上通,則與君隔絶,故曰塞也。” 宋 歐陽修 《論修河第三狀》:“下情如此,誰為上通?臣即知其詳,豈敢自默。”
(2).指出仕。《禮記·儒行》:“儒有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 鄭玄 注:“幽居,謂獨處時也。上通,謂仕道達於君也。” 孔穎達 疏:“上通,謂身得通達於君,有道德被用也。”
“上通”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核心解釋:
下情上達于君
指下級或民衆的意願、信息能夠順暢傳達至上級或君主。這一用法強調溝通的垂直性,常見于古代政治語境。例如《管子·明法》提到:“下情不上通,謂之塞”,尹知章注:“求不上通,則與君隔絶,故曰塞也。”
現代延伸:可引申為現代管理中“信息透明化”的重要性,避免層級隔閡。
指出仕(擔任官職)
指通過仕途實現與君主的聯繫,體現個人才能被上層認可。如《禮記·儒行》中“上通而不困”,鄭玄注:“上通,謂仕道達於君也。”
文化背景:古代儒生追求“學而優則仕”,此義項反映了士人階層的價值取向。
建議優先查閱《管子》《禮記》等原典,或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低權威網頁(如、4、7)僅提供簡略釋義,需結合古典注疏深入理解。
上通是一個詞語,由“上”和“通”兩個字組成。
上:上是一個漢字,它的拆分部首是一,總筆畫數為3。上這個字最早是象形字,表示由下至上的方向。它也可以作為表示位置、方位等概念的字義。上通的時候,表示與上方進行溝通,聯繫。
通:通也是一個漢字,它的拆分部首是辶,總筆畫數為10。通這個字最早是指通過,貫穿的意思,表示信息、聲音等的傳遞。它也可以作為表示聯繫、交流等概念的字義。上通的時候,表示與上方進行交流、聯繫。
來源:上通這個詞在古代常用來形容人與神仙之間的交流,也用來表示人與人之間高層次、高水平的溝通。在古代的文獻中,如《封神演義》中就有提及到“上通仙人”的詞語。
繁體:上通的繁體字是「上通」。
古時候漢字寫法:根據研究發現,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比如,在《說文解字》中,上的字形是一個人頭朝上,象征着向上的方向。
例句:1. 這位作家通過小說上通了讀者與作品之間的溝通。
2. 古代的人們相信通過祭拜可以上通神明的世界。
組詞:上通可以與其他詞彙搭配形成不同的詞語,如上通天聽、上通下達、上通皇人等。
近義詞:上通的近義詞有聯繫、交流、連通。
反義詞:上通的反義詞是不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