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俗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竈稱小年下。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祭竈》:“﹝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皂(竈)……是日鞭炮亟多,俗謂之小年下。”
“小年下”是中國傳統民俗中的一個特殊稱呼,其含義因地域和習俗差異有所不同,主要分為以下兩類解釋:
祭竈節的别稱(普遍意義)
在北方大部分地區,“小年下”特指農曆臘月二十三日的祭竈節。舊俗中,這一天家家戶戶會祭拜竈王爺,祈求來年平安順遂。祭竈儀式包括清掃竈台、供奉糖瓜等甜食,寓意“甜言蜜語”送竈神上天彙報。清代文獻《燕京歲時記》中記載:“臘月二十三祭竈,鞭炮亟多,俗謂之小年下”。
河南地區的“半年節”(地方性習俗)
在河南部分民間傳統中,農曆六月初一也被稱為“小年下”,與正月初一的“大年”相對。此時夏收夏種結束,人們通過改善飲食、慶祝豐收來放松身心,表達對半年勞作的慰藉。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祭竈儀式或地方節慶細節,可參考相關民俗文獻或地方志記載。
《小年下》是一個成語,通常用于形容離過年還有不久的時候。
《小年下》的部首是兒,筆畫為4畫。
據傳,《小年下》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後漢書·李膺傳》中,用于指離過年還有一段時間。後來,在民間逐漸流傳開來,并被廣泛使用。
《小年下》的繁體字為「小年下」。
在古時候,「下」字的寫法較為繁複,可以寫作「不」,其寫法為八畫,類似于現代漢字中的「蔔」,但下方多了一橫。
1. 明天就是小年下了,我們要開始準備過年的事情了。
2. 小年下,街上的喜慶氣氛越來越濃。
小年,年下
年底,年終
年初,年初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