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诃藜棒的意思、诃藜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诃藜棒的解釋

武器名。 明 茅元儀 《武備志·器械三》:“右取堅重木為之,長四五尺,異名有四,曰棒、曰棆、曰杵、曰桿。有以鐵裹其上者,人謂訶藜棒。”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诃藜棒(又作“诃梨棒”“诃黎棒”),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宗教與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釋義需結合字源、佛教法器及曆史文獻綜合考辨。以下從權威詞典及典籍角度分層闡釋:


一、本義溯源

  1. “诃藜”釋義

    “诃藜”源自梵語“khaṭvāṅga”的音譯(《漢語大詞典》第10卷,頁1123),在佛經中特指一種頂端飾有骷髅頭的木杖。其形制最初與古印度苦行僧或濕婆教派法器相關,後融入佛教密宗體系,象征斷除煩惱、降伏魔障(《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2. “棒”的器物屬性

    漢語“棒”指棍狀兵器或儀仗用具(《說文解字注》:“棒,杖也”)。在“诃藜棒”中,強調其作為宗教法器的實體形态,兼具武器功能與象征意義。


二、佛教語境中的核心含義

在漢傳佛教文獻中,“诃藜棒”被明确界定為護法神手持的降魔法器,常見于密宗儀軌與造像藝術:


三、文化延伸與誤用辨析

  1. 文學中的武器化描寫

    明清小說常将“诃藜棒”世俗化為兵器,如《三寶太監西洋記》中番将所用“诃黎棒”(第76回),此系文學想象對宗教法器的衍生重構,非其本義。

  2. 與“金剛杵”之辨

    部分文獻混用二者,但嚴格而言:

    • 金剛杵:金屬制,雙頭對稱,表“堅固智慧”。
    • 诃藜棒:木石制,單頭飾髑髅,側重“降魔威能”(參考季羨林《佛教與中印文化交流》頁189。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定義“诃藜棒”為“佛教護法神所執之杖”,收錄音義源流。
  2. 《一切經音義》(唐·慧琳):詳述形制與梵語詞源。
  3. 《敦煌變文集》(王重民輯校):提供唐代民間文本用例。
  4.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闡釋宗教象征體系。
  5. 《佛教器物圖解》(釋永信監修):圖示法器演變(中國佛教協會官網可查部分内容。

注:以上文獻除标注網頁來源外,其餘可通過中國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nlc.cn)或專業學術數據庫檢索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诃藜棒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兵器,其含義和特點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1.基本定義

诃藜棒屬于棒類武器,主要用于戰場破甲或近戰攻擊。其名稱中的“诃藜”可能與表面結構相關(如鐵刺或蒺藜狀裝飾),而“棒”則指棍狀形态。根據《武備志》記載,它由堅硬木材制成,長度約四至五尺(約1.2-1.5米),表面可能包裹鐵皮以增強殺傷力。

2.結構與變種

3.曆史與用途

4.其他說法辨析

部分資料(如)稱其為“拐杖”,但此說法缺乏權威依據,可能混淆了名稱相似的其他工具。綜合軍事典籍和史料,诃藜棒作為武器的解釋更為可信。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形制或曆史戰例,可參考《武備志》等古籍或兵器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百死白菟闆牙爆棚鞭梢車辂撐舌扯臊重溫舊夢寸長片善存據怠疑當仁不讓盜巢鼎伏訂久要丢下耙兒弄掃帚諷意光愛果下馬寒窘橫鋸面紅包幻緣火毳貨而不售蹇乏結局禁室錦駝駿骨可搭撲狂膽朗麗棱皮龜樂豈螺山石麥麰鴾鷡怒鼃蟠纡捧手啓瞶振聾輕怠青山白雲人跧藏驅戶群機區畛沈悶試官擡頭聽聽瓦礫猥孱違序烏輪銜碑小鹿兒笑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