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禮義的意思、禮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禮義的解釋

[rite and morality to carry out in the feudalist society] 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以及與此相適應的一套禮節儀式即為禮,合于這些的做法即為義

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孟子·告子上》

詳細解釋

(1).禮法道義。禮,謂人所履;義,謂事之宜。《詩·衛風·氓序》:“禮義消亡,淫風大行。”《禮記·冠義》:“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顔色,順辭令。容體正,顔色齊,辭令順,而後禮義備。”《漢書·禮樂志》:“至 文帝 時, 賈誼 以為 漢 承 秦 之敗俗,廢禮義,捐廉恥。” 宋 王安石 《上皇帝萬6*6*書》:“而朝廷嘗奬之以禮義者,晚節末路,往往怵而為姦。”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六:“有國家者,禮義以為防,城郭甲兵以為固。”

(2).同“ 禮儀 ”。《禮記·樂記》:“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數,制之禮義。”按《漢書·禮樂志》作“制之禮儀”。 漢 賈誼 《新書·胎教》:“然後,為王太子懸弧之禮義。” 盧文弨 校注:“義,讀為儀。”《漢書·陸賈傳》:“於是 佗 迺蹶然起坐,謝 賈 曰:‘居蠻夷中久,殊失禮義。’”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禮義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禮義”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極為重要的倫理道德概念,由“禮”與“義”兩個核心範疇構成,共同規範社會秩序與個人行為。其詳細釋義及權威出處如下:


一、字源與基本釋義

  1. “禮”的本義

    《說文解字》釋:“禮,履也。所以事神緻福也。” 本指祭祀儀式,後擴展為社會行為規範。《辭海》進一步定義為“社會生活中由風俗習慣形成的儀式規範”。

  2. “義”的内涵

    《說文解字》:“義,己之威儀也。” 指符合道德準則的正當行為。《孟子·告子上》強調:“義,人之正路也”,即人應遵循的道德正道。


二、“禮義”的複合含義

綜合定義:

“禮義”指社會公認的道德規範與行為準則,強調通過禮儀形式體現正義、公正的倫理原則。


三、經典文獻中的核心闡釋

  1. 社會秩序層面

    《論語·顔淵》:“克己複禮為仁。” 孔子主張以禮約束自身以實現仁德。

    《管子·牧民》:“倉廪實則知禮節。” 強調物質基礎與禮義教化的關聯。

  2. 道德實踐層面

    《孟子·離婁上》:“義,人之正路也;禮,門也。” 比喻禮為行為之門,義為道德之路。

    《朱子語類》:“禮者,天理之節文;義者,天理之斷制。” 朱熹将禮義上升為宇宙法則的體現。


四、現代權威詞典定義


五、禮義的文化價值

《周易·系辭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禮義作為人文精神核心,是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的倫理基石。其當代意義在于構建和諧人際關系、促進社會誠信體系,如《禮記·曲禮》所言:“道德仁義,非禮不成”。


權威參考來源: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第七版)
  3. 《孟子譯注》(楊伯峻注,中華書局)
  4. 《禮記正義》(鄭玄注,孔穎達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5. 《荀子集解》(王先謙注,中華書局)
  6. 《管子校注》(黎翔鳳注,中華書局)
  7. 《朱子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
  8. 《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9.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0. 《周易譯注》(黃壽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禮義”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概念,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其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展開:

一、基本定義

“禮義”由“禮”與“義”構成:

二、經典文獻中的體現

  1. 《詩經》:提出“禮義消亡,淫風大行”,強調禮義對社會風氣的約束作用。
  2. 《禮記》:指出“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将禮義視為區分人與禽獸的核心标準。
  3. 《孟子》:通過“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的典故,批判違背禮義的行為。

三、曆史演變

四、與“禮儀”的辨析

部分典籍中“禮義”與“禮儀”互通(如《漢書·禮樂志》),但核心區别在于:


提示:以上内容綜合了《漢典》《查字典》等典籍釋義,完整文獻例證可參考《禮記》《孟子》等原著。

别人正在浏覽...

鄙悖哺樂抄送逞角色秤铊雖小壓千筋塵陋雠憾箠令純明出小恭大薊搭建燈筒瞪眼瞎東箱二司遏行雲方外友發擿奸伏發餫峯岠赴湯蹈火該賬乖阙椢臉歸裡包堆瑰質憨氣潢漢猾役毀璧講搜講武嘉瑞架秧子豤豤勞之零嘴馬槊凝絕偏舟跄踰清聽奇勝妻室起寨濡口沈郎屍體绶雞獸穴說一不二數棋殊遠司譯田曹添丁頑麻武火無偏無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