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禮義的意思、禮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禮義的解釋

[rite and morality to carry out in the feudalist society] 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以及與此相適應的一套禮節儀式即為禮,合于這些的做法即為義

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孟子·告子上》

詳細解釋

(1).禮法道義。禮,謂人所履;義,謂事之宜。《詩·衛風·氓序》:“禮義消亡,淫風大行。”《禮記·冠義》:“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顔色,順辭令。容體正,顔色齊,辭令順,而後禮義備。”《漢書·禮樂志》:“至 文帝 時, 賈誼 以為 漢 承 秦 之敗俗,廢禮義,捐廉恥。” 宋 王安石 《上皇帝萬6*6*書》:“而朝廷嘗奬之以禮義者,晚節末路,往往怵而為姦。”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六:“有國家者,禮義以為防,城郭甲兵以為固。”

(2).同“ 禮儀 ”。《禮記·樂記》:“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數,制之禮義。”按《漢書·禮樂志》作“制之禮儀”。 漢 賈誼 《新書·胎教》:“然後,為王太子懸弧之禮義。” 盧文弨 校注:“義,讀為儀。”《漢書·陸賈傳》:“於是 佗 迺蹶然起坐,謝 賈 曰:‘居蠻夷中久,殊失禮義。’”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禮義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禮義”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概念,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其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展開:

一、基本定義

“禮義”由“禮”與“義”構成:

二、經典文獻中的體現

  1. 《詩經》:提出“禮義消亡,淫風大行”,強調禮義對社會風氣的約束作用。
  2. 《禮記》:指出“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将禮義視為區分人與禽獸的核心标準。
  3. 《孟子》:通過“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的典故,批判違背禮義的行為。

三、曆史演變

四、與“禮儀”的辨析

部分典籍中“禮義”與“禮儀”互通(如《漢書·禮樂志》),但核心區别在于:


提示:以上内容綜合了《漢典》《查字典》等典籍釋義,完整文獻例證可參考《禮記》《孟子》等原著。

網絡擴展解釋二

《禮義》的意思

《禮義》是一個中文詞彙,代表了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兩個概念,即“禮”和“義”。它們是中華民族傳統價值觀念的核心,代表了人們在道德、行為規範和社會關系中應當遵守的準則。

拆分部首和筆畫

《禮義》這個詞由“礻”和“義”兩個部分組成。其中,“礻”是右半部分是“示”,表示祭祀時所使用的祭品之上升憑着的祭台。它也是表示行為規範、文化傳統的象形字。而“義”則是************、正直的字義。整個詞的筆畫數為“11”。

來源

《禮義》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國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孔子為代表,提倡尊重祖先、講究禮節和推崇人倫道德。《禮記》是儒家經典之一,其中記載了《禮義》的重要性和實踐方法。

繁體

《禮義》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禮義」。繁體字形更加複雜,保留了古代漢字的風格,強調了傳統文化的表達方式。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禮義》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在篆書中,它的寫法較為繁瑣,而在隸書中,則更加簡化。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寫法發生了變化。

例句

1. 遵守禮義,是一個文明社會中每個人的責任。 2. 他的行為充滿了禮義,深受大家的尊重和喜愛。

組詞

1. 禮貌:遵循社會習慣及行為規範,表現尊重和關心他人的态度。 2. 義勇:指具有正義感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近義詞

1. 禮儀:指社會行為規範和禮節。 2. 貞操:指保持純潔和道德高尚的品質。

反義詞

1. 不義:指違背道德準則、不公正的行為。 2. 無禮:指不遵守行為規範,不尊重他人的言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