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選·左思〈吳都賦〉》“哂 澹臺 之見謀,聊襲海而徇珍” 劉 逵注引 晉 幹寶 《搜神記》:“ 澹臺子羽 齎璧渡 河 ,風波忽起,兩龍夾舟。 子羽 奮劍斬龍,波乃止。登岸,投璧於 河 , 河伯 三歸之。 子羽 毀璧而去。”後以“毀璧”為鄙棄財寶之典。 唐 駱賓王 《夏日遊德州贈高四》詩:“談玄明毀璧,拾紫陋籯金。” 五代 李瀚 《蒙求》詩:“ 澹臺 毀璧, 子罕 辭寳。”
“毀璧”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典故來源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毀璧”字面指破壞珍貴的玉璧,比喻毀壞珍貴事物或破壞美好局面。其中“毀”意為破壞,“璧”是古代象征財富與地位的圓形玉器,常被用作祭祀或外交信物。
出自晉代幹寶《搜神記》記載的故事:
澹台子羽攜玉璧渡河時突遇風浪,兩條蛟龍夾擊船隻。他拔劍斬龍平息風浪,登岸後将玉璧投入河中,河神三次将璧送回,但子羽毀壞玉璧後離去,以此表明自己并非為財寶而斬龍。
在文學中,“毀璧”被引申為鄙棄財寶、堅守道義的象征。例如:
該成語反映了古代文人重義輕利的思想,常用于贊頌不慕財富、堅持原則的品格。其核心并非單純指破壞行為,而是強調通過舍棄外物彰顯精神追求。
注:如需了解具體詩文中的用法或近義詞(如“毀珠”),可參考《漢語辭海》等工具書進一步查閱。
《毀璧》是一個成語,意為毀壞珍貴的寶物。璧是一種玉石,古代用來表示權力和財富的象征。因此,《毀璧》的含義是指破壞了珍貴的東西。
成語《毀璧》的拆分結果是:“毀”(部首為毋,筆畫為4)+“璧”(部首為玉,筆畫為10)。
《毀璧》一詞源自于中國古代的《詩經》,其中有一首名為《小雅·車轄》的詩,其中有句:“誰誰昏誰明,我獨先涉川,毋璧複玉。”後來,“毋璧複玉”被引申為“毀璧”,表示破壞珍貴的寶物。
而在繁體字中,“毀”和“璧”的字形保持不變,仍然分别為“毋”和“玉”。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然而,在《毀璧》這個詞中,由于其使用的字形較為固定,所以在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沒有太大的差别。
以下是一些使用《毀璧》的例句:
1. 他為了逃避追捕,不惜毀璧毀玉,連自己珍藏的字畫也全部銷毀了。
2. 在戰亂的年代,許多寶物都被毀璧泯源。
與《毀璧》相關的組詞有:
1. 毀壞:指破壞、損毀。
2. 寶物:指珍貴的物品或財富。
3. 寶石:指具有極高價值的寶貴石頭。
《毀璧》的近義詞有“破瓦畫墁”、“泯其根源”等,指毀壞或破壞珍貴的東西。
《毀璧》的反義詞可以是“珍視”、“珍愛”等,指珍惜和重視寶貴的東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