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礼义的意思、礼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礼义的解释

[rite and morality to carry out in the feudalist society]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一套礼节仪式即为礼,合于这些的做法即为义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孟子·告子上》

详细解释

(1).礼法道义。礼,谓人所履;义,谓事之宜。《诗·卫风·氓序》:“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礼记·冠义》:“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於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汉书·礼乐志》:“至 文帝 时, 贾谊 以为 汉 承 秦 之败俗,废礼义,捐廉耻。” 宋 王安石 《上皇帝万6*6*书》:“而朝廷尝奬之以礼义者,晚节末路,往往怵而为姦。”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六:“有国家者,礼义以为防,城郭甲兵以为固。”

(2).同“ 礼仪 ”。《礼记·乐记》:“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按《汉书·礼乐志》作“制之礼仪”。 汉 贾谊 《新书·胎教》:“然后,为王太子悬弧之礼义。” 卢文弨 校注:“义,读为仪。”《汉书·陆贾传》:“於是 佗 迺蹶然起坐,谢 贾 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礼义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礼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伦理道德概念,由“礼”与“义”两个核心范畴构成,共同规范社会秩序与个人行为。其详细释义及权威出处如下:


一、字源与基本释义

  1. “礼”的本义

    《说文解字》释:“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本指祭祀仪式,后扩展为社会行为规范。《辞海》进一步定义为“社会生活中由风俗习惯形成的仪式规范”。

  2. “义”的内涵

    《说文解字》:“义,己之威仪也。” 指符合道德准则的正当行为。《孟子·告子上》强调:“义,人之正路也”,即人应遵循的道德正道。


二、“礼义”的复合含义

综合定义:

“礼义”指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强调通过礼仪形式体现正义、公正的伦理原则。


三、经典文献中的核心阐释

  1. 社会秩序层面

    《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主张以礼约束自身以实现仁德。

    《管子·牧民》:“仓廪实则知礼节。” 强调物质基础与礼义教化的关联。

  2. 道德实践层面

    《孟子·离娄上》:“义,人之正路也;礼,门也。” 比喻礼为行为之门,义为道德之路。

    《朱子语类》:“礼者,天理之节文;义者,天理之断制。” 朱熹将礼义上升为宇宙法则的体现。


四、现代权威词典定义


五、礼义的文化价值

《周易·系辞上》:“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礼义作为人文精神核心,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伦理基石。其当代意义在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如《礼记·曲礼》所言:“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权威参考来源: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点校本)
  2.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第七版)
  3. 《孟子译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
  4. 《礼记正义》(郑玄注,孔颖达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5. 《荀子集解》(王先谦注,中华书局)
  6. 《管子校注》(黎翔凤注,中华书局)
  7. 《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
  8.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9.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0. 《周易译注》(黄寿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礼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解释,其含义可从以下四方面展开:

一、基本定义

“礼义”由“礼”与“义”构成:

二、经典文献中的体现

  1. 《诗经》:提出“礼义消亡,淫风大行”,强调礼义对社会风气的约束作用。
  2. 《礼记》:指出“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将礼义视为区分人与禽兽的核心标准。
  3. 《孟子》:通过“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典故,批判违背礼义的行为。

三、历史演变

四、与“礼仪”的辨析

部分典籍中“礼义”与“礼仪”互通(如《汉书·礼乐志》),但核心区别在于:


提示:以上内容综合了《汉典》《查字典》等典籍释义,完整文献例证可参考《礼记》《孟子》等原著。

别人正在浏览...

鳌山八窗玲珑薄劣薄产部陈参前倚衡豺鼠子楚肆次大陆大语德言工貌得要玷捶典纬斗文方都公非先生过得过劲裹烧禾草合窳红榜淮甸缓不济急皇帝剂和井底鼃襟怀磊落九庙酒醑苦笋老套列阵吏巾淋涔门梱麋惑南威黏虫配房佩玉洽应且并奇功青瑶少隽声带事柄説好嫌歹鼠凭社贵素车肃函陶钧忝越徒系玩日愒岁舞蹈先农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