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鈴杵的意思、鈴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鈴杵的解釋

僧、道遊方時手持的響器。《宋史·外國傳六·天竺》:“ 至道 二年八月,有 天竺 僧隨舶至海岸,持帝鐘、鈴杵、銅鈴各一。”《水浒傳》第六一回:“ 吳用 手中搖着鈴杵,口裡念四句口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鈴杵是佛教密宗法事活動中常用的兩種法器組合,分别指金剛鈴與金剛杵,二者常配合使用,具有特定的宗教象征意義和實際功能。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角度詳細解析:


一、字義分解

  1. 鈴(鈴)

    • 本義:金屬制成的響器,中空,内有舌,搖動發聲。
    • 佛教引申:特指金剛鈴,形似鐘,手柄常鑄為佛首或金剛杵形,搖動時其聲象征佛智清淨,破除愚癡。
    • 來源:《漢語大詞典》"鈴"字條釋"樂器"及"佛教法器"義項。
    • 本義:舂米或捶衣的木棒。
    • 佛教引申:特指金剛杵(梵語Vajra),原為古印度兵器,密宗賦予其"堅固不壞、斷除煩惱"的象征。形制為兩端對稱的棱錐,中段為握柄。
    • 來源:《佛學大辭典》"金剛杵"條目釋為"表如來金剛智之法器"。

二、詞義合成與宗教内涵

鈴杵作為組合詞,代表密宗修法時的一對核心法器:


三、實際用途

  1. 儀式法器

    在密宗法會、灌頂儀式中,法師左手持鈴(表智慧),右手持杵(表方便),搖鈴揮杵以召請本尊、淨化道場。

  2. 修行工具

    修行者持鈴杵觀想,象征以智慧斷惑、以慈悲利他,如藏傳佛教僧侶誦經時常用。

    來源:《中華佛教百科全書》"法器"章節對密宗儀軌的記載。


四、文化延伸

鈴杵亦被視為密宗權威的象征。例如: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 丁福保. 《佛學大辭典》. 文物出版社.
  3. [唐]一行. 《大日經疏》. 大正藏第39冊.
  4.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5. 紮雅·羅丹西饒. 《西藏佛教法器解讀》. 民族出版社.

(注:因古籍及專業書籍無直接線上鍊接,标注紙質文獻來源以符合學術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鈴杵”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曆史、宗教及文化背景綜合理解:

一、宗教法器與響器

  1. 基本定義
    鈴杵是僧侶、道士雲遊時手持的響器,常用于宗教儀式或誦經活動。其結構通常由金屬(如銅、鐵)制成,一端為鈴,另一端為杵,敲擊時可發出清脆聲響。

  2. 曆史文獻記載

    • 《宋史》提到天竺僧人攜帶“帝鐘、鈴杵、銅鈴”至中國。
    • 《水浒傳》中吳用使用鈴杵念誦口號,體現其作為儀式工具的功能。
  3. 佛教象征意義
    在真言宗、天台宗等佛教流派中,鈴杵是重要法器。不同钴數(如五钴、七钴)代表不同含義,例如五钴象征“五智”或“五佛”,體現修行者的精神境界。


二、古代樂器用途

鈴杵亦為傳統打擊樂器,形似錘子,一端為錘頭,另一端為鈴舌。敲擊時通過振動發聲,音色清亮,常用于宮廷樂舞或民間音樂中調節節奏。


三、其他解釋辨析

部分資料提及“鈴杵”為成語,意為“對正義事業堅定不移”。但此說法僅見于個别來源,且缺乏文獻佐證,可能為誤傳或引申義。主流解釋仍以宗教和樂器為主。

建議:若需深入研究,可查閱《宋史》《水浒傳》原文或佛教典籍,進一步驗證其宗教與曆史背景。

别人正在浏覽...

拜求寶訣漕院闡揚差秩打饑荒等殺颠沒典谒疊肩疊韻詩都契奉酬腐財負材任氣符券孤念衡薄畫棟驕傲紀綱地極限開爾文可勝巋嶻冷字連篇累帙裡裡拉拉嚨嚨命脈目眦盡裂乃武乃文愆誤七節鞭氣義相投齊雲船妻族饒舌熱麻麻人款三火燒炙審别神人矢鋒室妾雙親順禮説東道西他年天翻地覆天魔外道體魄啼笑皆非脫鞴完盛畏景無冀霞帶校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