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鈴杵的意思、鈴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鈴杵的解釋

僧、道遊方時手持的響器。《宋史·外國傳六·天竺》:“ 至道 二年八月,有 天竺 僧隨舶至海岸,持帝鐘、鈴杵、銅鈴各一。”《水浒傳》第六一回:“ 吳用 手中搖着鈴杵,口裡念四句口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鈴杵”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曆史、宗教及文化背景綜合理解:

一、宗教法器與響器

  1. 基本定義
    鈴杵是僧侶、道士雲遊時手持的響器,常用于宗教儀式或誦經活動。其結構通常由金屬(如銅、鐵)制成,一端為鈴,另一端為杵,敲擊時可發出清脆聲響。

  2. 曆史文獻記載

    • 《宋史》提到天竺僧人攜帶“帝鐘、鈴杵、銅鈴”至中國。
    • 《水浒傳》中吳用使用鈴杵念誦口號,體現其作為儀式工具的功能。
  3. 佛教象征意義
    在真言宗、天台宗等佛教流派中,鈴杵是重要法器。不同钴數(如五钴、七钴)代表不同含義,例如五钴象征“五智”或“五佛”,體現修行者的精神境界。


二、古代樂器用途

鈴杵亦為傳統打擊樂器,形似錘子,一端為錘頭,另一端為鈴舌。敲擊時通過振動發聲,音色清亮,常用于宮廷樂舞或民間音樂中調節節奏。


三、其他解釋辨析

部分資料提及“鈴杵”為成語,意為“對正義事業堅定不移”。但此說法僅見于個别來源,且缺乏文獻佐證,可能為誤傳或引申義。主流解釋仍以宗教和樂器為主。

建議:若需深入研究,可查閱《宋史》《水浒傳》原文或佛教典籍,進一步驗證其宗教與曆史背景。

網絡擴展解釋二

鈴杵

鈴杵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含義豐富,可以指物體,也可以形容一種特定的動作。

詞義解析

鈴(líng)是一種古代用銅或其他金屬制成的樂器,發出清脆的聲音。杵(chǔ)是指一種用來搗碎東西的工具,類似于現代的杵棒。

因此,鈴杵可以指代一種敲打鈴铛的工具,也可以形容敲擊、擊打的動作。

拆分部首和筆畫

鈴杵的部首分别是金(jīn)和木(mù)。

鈴的筆畫數量為7畫,杵的筆畫數量為5畫。

來源

鈴杵最早的出現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獻中。在古代的宮廷樂曲中,演奏鈴樂時常使用鈴杵敲打鈴铛,以産生特定的音效。

繁體寫法

在繁體中文中,鈴寫作鈴,杵寫作杼。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代字典記載,古時候中文寫作「鈴柹」。

例句

1. 他用鈴杵輕輕敲擊着鈴铛,發出悅耳的聲音。

2. 這位廚師用鈴杵将胡椒粒磨成細粉。

組詞

1. 鈴铛:指小而清脆的鈴,常用作裝飾品。

2. 打擊:可以用作動詞,表示敲打、打擊的意思。

3. 搗碎:可以用作動詞,表示用力敲打、砸碎的意思。

近義詞

1. 敲擊:指用力打擊、敲打的動作。

2. 碾磨:指用杵或其他工具将物體磨成細粉。

反義詞

1. 悄悄:指安靜、小聲的動作,與鈴杵的敲擊動作相反。

2. 緩慢:指動作慢,不急促。與鈴杵的快速敲擊動作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