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夏天的太陽。 唐 劉言史 《廣州王園寺伏日即事寄北中親友》詩:“曲池煎畏景,高閣絶微飈。” 唐 劉得仁 《和鄭校書夏日遊鄭泉》:“太虛懸畏景,古木蔽清陰。” 宋 文天祥 《七月二日大雨歌》:“積陰緜五旬,畏景淡無光。”
(2).指夏天。 唐 白居易 《旱熱》詩之二:“持此聊過日,焉知畏景長。” 宋 柳永 《郭郎兒近拍》詞:“新霽,畏景天氣,薰風簾幕無人,永晝厭厭如度歲。” 金 元好問 《同白兄賦瓶中玉簪》詩:“畏景衆芳歇,仙葩此夷猶。”參見“ 畏日 ”。
(3).比喻艱難的處境。 宋 梅堯臣 《範景仁紫微見過亦谒不遇道上逢之》詩:“朝遊 翔鳳池 ,暮直中書省。無由見顔色,況乃當畏景。”
“畏景”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解析:
夏天的太陽
指夏季熾熱的陽光,常用來形容酷暑。例如:
指夏天
延伸為對夏季整體的代稱,如:
比喻艱難的處境
通過借代手法,表達困境或壓力。例如: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詞義,并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籍原文進一步考證。
《畏景》是一個漢語詞彙,表示對于恐怖或令人不安的場景或情景感到恐懼或害怕。
《畏景》共有兩個字,分别是“畏”和“景”。其中,“畏”的部首為“田”,拼音為“wèi”,總共有8個筆畫;“景”的部首為“日”,拼音為“jǐng”,總共有12個筆畫。
《畏景》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它的繁體字書寫形式為「□景」,其中的「□」代表未知的字形,根據其讀音可确定為「畏」。
在古代,「畏景」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在《康熙字典》中,畏的古字形為「爲」,表示恐懼害怕的樣子;景的古字形為「映」,表示日光映照的樣子。
1. 我總是對于恐怖電影中的畏景感到十分害怕。
2. 他對于爬高樓對外望的畏景感到不安。
畏景沒有常用的相關詞組。這個詞的含義較為獨立,一般不與其他詞組搭配使用。
1. 恐怖:對于恐怖片中的畏景感到害怕。
2. 不安:他在高樓邊緣對外望時感到不安和畏景。
甯靜:在這個甯靜的山間小屋裡,不存在任何畏景或不安的感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