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典谒的意思、典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典谒的解釋

(1).掌管賓客請見的傳達和接待事務。《禮記·曲禮下》:“問士之子,長,曰能典謁矣;幼,曰未能典謁也。” 孔穎達 疏:“謁,請也。士之子,年數長,則言能主賓客告請之事;幼,則言未能也。” 明 梅鼎祚 《昆侖奴》第一折:“這幾日病起入朝,方纔歸府。牙門官,有客見訪,好生典謁。”

(2).掌管賓客請見事務的小官。《韓非子·亡徵》:“後妻賤而婢妾貴,太子卑而庶子尊,相室輕而典謁重,如此則内外乖,内外乖者,可亡也。” 陳奇猷 集釋引 太田方 曰:“典謁,主賓客請謁之事者。”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海叙不遇》:“ 劉魯風 , 江西 投謁所知,頗為典謁所沮。” 清 趙翼 《郡城菊事甚盛》詩:“到門不復煩典謁,直入吓煞雙鬟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典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一、指掌管賓客請見的傳達和接待事務

  1. 基本職能
    典谒在古代禮儀制度中負責賓客的通報、接待及安排事務,常見于官府或貴族府邸。例如《禮記·曲禮下》提到士之子成年後“能典谒”,即具備處理賓客事務的能力。

  2. 文獻例證

    • 《韓非子·亡徵》提到“相室輕而典谒重”,說明其職位重要性。
    • 明代梅鼎祚的《昆侖奴》中也有“牙門官,有客見訪,好生典谒”的用法。

二、指擔任此職務的官員

  1. 官職性質
    典谒也指具體負責賓客接待的小官,常見于秦漢至五代時期的官制。例如《唐摭言》記載劉魯風因被“典谒所沮”而未能成功拜谒。

  2. 曆史實例

    • 秦代設有“谒者”一職,漢初劉邦曾派典谒官隨何遊說英布投降。
    • 五代時期,典谒在府邸中多由年輕幹練者擔任,如潘美曾“隸府中典谒”。

補充說明

建議結合《禮記》《韓非子》等古籍原文進一步理解其曆史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典谒》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 典谒(diǎn yè)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接待訪客、拜會貴賓。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右邊的“谒”表示向高級人物拜見,左邊的“典”表示禮儀和規定的事務。因此,典谒是指按照規定的禮儀拜會貴賓或接待訪客的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拆分部首:典(diǎn),谒(yè) - 筆畫:典(八畫),谒(谒常用謝,總計13畫) 來源: - 典谒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官方禮儀制度。在古代,接待和拜會貴賓是國家事務中的一部分,有嚴格的規定和儀式。通過典谒,人們向高級人物表示敬意,并展示他們對禮儀的重視。 繁體: - 繁體字“典謁”是《康熙字典》收錄的版本,與簡體字“典谒”是相同的詞語,隻是書寫形式上有所不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 在古代,典谒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篆刻和隸書時期,典谒的字形略有變化,但整體意義與現代相同。 例句: - 他接受了典谒并主持了一個重要的會議。 - 我們需要準備充分,以便得體地進行典谒。 組詞: - 典谒官 - 典谒禮儀 - 典谒儀式 近義詞: - 拜訪、拜會、接待 反義詞: - 忽略、冷落、 疏遠 希望這些解釋對你有所幫助!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