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券的意思、符券的詳細解釋
符券的解釋
符信;票券。 宋 嶽珂 《愧郯錄·金銀牌》:“皇朝符券,皆樞密院主之。” 明 高啟 《送劉省郎出佐邊郡》詩:“符券前軍重,衣冠上客才。” 清 李鬥 《揚州畫舫錄·城西錄》:“出其通商符券數百張納公袖中。”
詞語分解
- 符的解釋 符 ú 古代朝廷傳達命令或征調兵将用的憑證:虎符。符信。符節。 代表事物的标記、記號:符號。音符。 相合:符合。言行相符。 道士畫的驅使鬼神的圖形或線條:符咒。護身符。 古代稱祥瑞的征兆:符瑞。符應(
- 券的解釋 券 à 古代的契據,常分為兩半,雙方各執其一,現代指票據或作憑證的紙片:債券。國庫券。入場券。證券。穩操勝券。 券 à ㄒㄩㄢˋ 又 刵 〔拱券〕門窗、橋梁等建築成弧形的部分。 筆畫數:; 部首
網絡擴展解釋
符券是古代中國用于官方或商業活動的憑證類文書,其含義及曆史應用可概括如下:
一、基本含義
符券指符信和票券的合稱,主要用于身份驗證、軍事調令或商業交易憑證。其中“符”多指官方信物(如兵符),“券”則側重契約票據性質。
二、曆史應用
- 宋代軍事管理:樞密院掌管符券,用于軍隊調遣和身份核驗,如《愧郯錄》記載的金銀牌制度。
- 明代軍政體系:高啟詩中“符券前軍重”說明其在軍事部署中的重要地位。
- 清代商貿憑證:李鬥記載的通商符券,顯示其作為商業通行證的功能。
三、文獻佐證
該詞在宋、明、清三代文獻中均有記載,如:
- 嶽珂《愧郯錄》載“皇朝符券,皆樞密院主之”
- 高啟《送劉省郎出佐邊郡》提及其軍事用途
- 李鬥《揚州畫舫錄》描述商貿場景中的使用
拓展說明:符券在不同時期形制各異,如虎符、魚符等動物形态符節,以及加蓋官印的紙質券契,共同構成古代行政管理體系的重要載體。
網絡擴展解釋二
《符券》一詞的含義:
符券(fú quàn)一詞通常用于指代具有特殊用途的券據或證件。它可以是一種法律文件、憑證或象征物,常見于古代中國的文化和傳統中。在現代社會中,符券也被用來指代各種類型的票據、證券和流通憑證等。
拆分部首和筆畫:
《符券》的拆分部首為符(蔔)和券(刀)。其中,“符”是由蔔部為首,無它部構成;“券”是由刀部為首,犬、刂、工三個部構成。
來源:
《符券》這一詞語的來源比較複雜,主要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文化和傳統。在古代,人們常常使用符咒、符箓等神秘的符號來驅災避禍或祈求好運。這些符號被寫在紙張或其他物品上,作為符券使用。
繁體:
《符券》這一詞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和簡體中文相同,沒有顯著的變化。
古時代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符券的寫法與現代漢字基本相同,沒有明顯的差别。以《康熙字典》為例,符券在古代的寫法和現代沒有太大區别。
例句:
1. 他得到了一張符券,可以免費進入博物館。
2. 請攜帶有效的符券以換取活動門票。
3. 這張符券是我的入場憑證,請勿遺失。
組詞:
符篆(fú zhuàn)、符咒(fú zhòu)、符圖(fú tú)、券據(quàn jù)、憑證(píng zhèng)
近義詞:
證件、憑據、券證
反義詞:
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