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伸張法紀之地。多特指谏官職務。《新唐書·盧景亮傳》:“ 憲宗 時,以直諫知名者,又有 王源中 …… 源中 上言:‘臺憲者,紀綱地,府縣責成之所。’” 宋 葉適 《故樞密參政汪公墓志銘》:“上患之,擇耆艾質厚不與 趙 張 同好惡者居紀綱地,共持國論。”
“紀綱地”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與法紀、職責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紀綱地”指伸張法紀的職位或機構,尤其特指谏官職務,即負責監督、糾正朝廷過失的官職。例如《新唐書》中提到“臺憲者,紀綱地,府縣責成之所”,表明禦史台等監察機構是維護法紀的核心部門。
字面拆分
引申含義
強調嚴守規章制度、維護法紀的嚴肅性。杜甫在《送韋諷上阆州錄事參軍》中寫道“操持紀綱地,喜見朱絲直”,以“朱絲直”比喻法紀嚴明、剛正不阿的品格。
需注意該詞與“綱紀”(泛指法度)的區别:“紀綱地”更強調具體職務或機構的職能屬性,而非抽象的法紀概念。
該詞以“谏官職務”為原始含義,部分現代資料擴展為成語,但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指向。
《紀綱地》這個詞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按照規矩、綱要來辦事,能夠管理好局面。它來源于明代李時中的《問學雜錄》,後來成為了常用的詞語。
《紀綱地》這個詞的部首是“纟”(纟是纖維的意思),它的筆畫有10畫。
《紀綱地》來源于明代李時中的《問學雜錄》第七卷:“綱紀有地則有刑賞,刑賞有定則有官長。”後來,人們将這句話取出來用作成語,表示依靠紀律、規矩來管理事務。
《紀綱地》的繁體字為「紀綱地」。
古時候,《紀綱地》這個詞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它的古體字是「記綱地」。
1. 領導者一定要嚴格按照紀綱地處理事務,才能夠有效管理團隊。
2. 這個公司能夠大規模生産,是因為它在生産過程中始終堅持紀綱地。
組詞可以有:紀律、綱要、地位。
近義詞有:守紀律、講規矩。
反義詞有:任性、不顧規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