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連篇累牘 ”。 明 李東陽 《明胡資善大夫黎公先生行狀》:“楷法遒整,自習業至公牘,連篇累帙,多不可紀數。”
“連篇累帙”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lián piān lèi zhì(注:“累”在部分來源中可能讀作lěi),其核心含義是形容文章或著作篇幅冗長、内容重複,多用于批評文字過于繁複的情況。
基本釋義
指文章或書籍的篇幅過多,文辭重複堆砌,缺乏簡潔性,與“連篇累牍”同義。
出處與示例
最早見于明代李東陽的《明故資善大夫黎公先生行狀》:“楷法遒整,自習業至公牍,連篇累帙,多不可紀數。”,形容其公文寫作篇幅冗長。
結構與用法
使用場景
多用于批評學術文章、公文或文學作品中内容重複、冗長的現象。例如:“這篇論文連篇累帙,缺乏核心觀點。”
《連篇累帙》是一個成語,意為連續的許多篇章或冊子。用來形容内容繁多,連續不斷的文字或著作。
《連篇累帙》的拆分部首是“辶”和“纟”,總共17個筆畫。
《連篇累帙》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程自籌的《平山堂會通函譜》,指文學和著作連篇累牍。
繁體字為《連篇累帙》。
在古時候,漢字《連篇累帙》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它們的意思仍然相同。
1. 這個作家出版了太多的書籍,堆滿了整個書架,簡直如《連篇累帙》一般。
2. 他在學術界發表了無數的論文,成為了學術界的《連篇累帙》。
1. 連篇累帙、篇章連篇、書山一片、紙山連綿
2. 一帙風塵、書呆子、文章家、文豪
1. 錦繡文章
2. 數不勝數
1. 清閑寡淡
2. 無言之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