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眦盡裂”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形容憤怒到極點時眼眶幾乎瞪裂的狀态。其中“目眦”指眼眶,“盡裂”表示完全裂開,通過誇張手法突出情緒的激烈程度。
二、出處與典故
源自《史記·項羽本紀》中樊哙闖入鴻門宴的場景:“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眦盡裂。”,生動刻畫了樊哙面對項羽時的暴怒之态。
三、用法與示例
四、讀音與結構
五、使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創作,強調憤怒的極端狀态,需注意語境適配性。
“目眦盡裂”是一個形容詞詞組,意思是眼睛瞪得很大、很兇,充滿了憤怒、憎恨或悲痛的表情。
拆分部首:
目(目字旁) + 眦(目字旁)+ 盡(尢字底)+裂(衣字旁)
筆畫:
目(4畫)+ 眦(8畫)+ 盡(8畫)+裂(12畫)
“目眦盡裂”源于古代的文字記載,相傳最早見于《左傳·文公十年》,後來也出現在《列子·天瑞》中。在繁體字中,該詞組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有些字形存在差異。具體到“目眦盡裂”這個詞組,使用古代漢字寫法會有以下變化:
目:目的上部分會寫成「」字形,下部分和現代漢字一樣。
盡:畫筆行走路徑上的左上角彎曲較大,形成一種特殊的曲線。
裂:上半部分會寫成「力」的旁邊,下半部分和現代漢字一樣。
他看到這麼多苦難的人,眼睛都快目眦盡裂了。
淚流滿面、眉飛色舞、哭天喊地
怒目而視、目光如炬
泰然自若、無動于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