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parated;isolated] 分離隔絕
與世離絕
(1).分離斷絕;離開。《詩·邶風·谷風序》:“《谷風》,刺夫婦失道也。 衛 人化其上,淫於新婚,而棄其舊室,夫婦離絶,國俗傷敗焉。” 宋 司馬光 《禮部尚書張公墓志銘》:“兄弟,天之所生,譬如手足,不可離絶。” 清 章學誠 《文史通義·和州志藝文書序例》:“今欲括囊諸體,斷為史部,於是儀注不入禮經,職官不通六典,謨誥離絶《尚書》,史評分途諸子。” 魯迅 《墳·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這離絕了交換關系利害關系的愛,便是人倫的索子,便是所謂‘綱’。”
(2).猶懸殊。 康有為 《大同書》庚部第二章:“機器之在今百年,不過萌芽耳,而貧富之離絶如此。”
“離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分離隔絕,常用于描述關系或狀态上的徹底斷開。以下為詳細解釋:
“離絕”既可用于具體關系(如人際、物理隔絕),也可抽象表示差異懸殊,需結合語境理解。其權威釋義可參考《漢典》等工具書。
離絕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離”意為分開、離開,而“絕”表示斷絕、終止。因此,離絕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完全分離、斷絕關系或終止聯繫。
“離”字的部首為⺮(竹),它的筆畫順序為從上到下一撇、一橫、一撇、一豎;而“絕”字的部首為纟(纟代表繩子),它的筆畫順序為從上到下一撇、一豎、一撇。
據史書記載,離絕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唐代文學家白居易的作品中,用于描述世間糾葛、情感的終止。在繁體字中,離絕的寫法為「離絕」。
在古時候,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字形上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字的上部。它的上部由兩個豎形構成,表示兩個人之間的分離。
1. 他們之間的友誼已經離絕多年。
2. 故鄉的景色讓我感到離絕之痛。
3. 這次事件導緻了我們與他們的關系完全離絕。
組詞:離别、離開、離異、絕望、絕情
近義詞:絕交、斷絕、分離、終止
反義詞:親密、聯結、連接、保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