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薮的意思、鬥薮的詳細解釋
鬥薮的解釋
(1).抖動;抖落。 唐 白居易 《骠國樂》詩:“珠纓炫轉星宿搖,花鬘鬥藪龍蛇動。” 唐 孟郊 《夏日谒智遠禅師》詩:“鬥藪塵埃衣,謁師見真宗。” 宋 王禹偁 《白龍泉》詩:“鬥藪纓上塵,試就清漣濯。”
(2).猶擺脫。 唐 李華 《潤州鶴林寺故徑山大師碑銘》:“大師亦鬥藪塵勞。” 唐 白居易 《贈鄰裡往還》詩:“但能鬥藪人間事,便是逍遙地上仙。”
(3).小的澤地。 宋 蘇舜欽 等《地動聯句》:“鬥藪不知大,軒幹主者誰。”
詞語分解
- 鬥的解釋 鬥 ǒ 中國市制容量單位(十升為一鬥,十鬥為一石):鬥酒隻雞(經常用作招待客人的簡單酒食,家常便飯)。 量糧食的器具:鬥筲之人(形容人器量狹小,見識短淺)。 形容小東西的大:鬥膽。 形容大東西的小:鬥
- 薮的解釋 薮 ǒ 生長着很多草的湖澤:薮澤。 人或物聚集的地方:淵薮。 指民間、草野:辭朝(俹 )歸薮。 古同“搜”,搜求。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鬥薮”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
抖動、抖落(常見義)
指物體或人體的搖動、振落,常用于描述動态場景。例如:
- 唐代白居易《骠國樂》中“花鬘鬥藪龍蛇動”,形容舞動時頭飾搖曳之态。
- 宋代王禹偁《白龍泉》詩“鬥藪纓上塵”,意為抖落帽帶上的塵土。
-
擺脫、滌除(引申義)
多用于抽象層面,表示從煩惱、束縛中解脫。如唐代孟郊《夏日谒智遠禅師》提及“鬥藪塵埃衣”,借抖落衣物塵埃暗喻摒除雜念。
-
小的澤地(生僻義)
此義項較少見,可能為古漢語中的特定用法,現代語境中幾乎不使用。
二、使用注意
-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多見于古典文獻或詩詞賞析。
- 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如“鬥薮龍蛇動”側重動态描寫,而“鬥薮塵埃衣”偏向精神層面的擺脫。
建議:如需深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等權威工具書,或結合具體古籍例句分析。當前網絡釋義可能存在簡化或誤讀。
網絡擴展解釋二
《鬥薮》這個詞,拆分部首是鬥和艸,筆畫數為11。它來自于古代詩經《鬥牛》,意指兩隻牛鬥起來所激起的塵土,引申為争鬥或競争之意。在繁體中文中,這個詞的寫法為「鬥藪」。而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鬥薮」可以寫作「鬥草」。以下是一個例句:兩個球隊為了奪冠而鬥薮激烈。
關于組詞,以「鬥薮」為中心詞,可以組成一些相關詞彙,例如「鬥争」、「鬥志」等,表示争鬥或競争的意思。與「鬥薮」近義的詞語有「争鬥」、「競争」等,而反義詞則有「和平」、「合作」等。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