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謂 漢 德浩蕩,等同 五帝 ,而居 三王 之上。或謂 漢 德不及 五帝 而勝于 三王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方将增 泰山 之封,加 梁父 之事,鳴和鸞,揚樂頌,上鹹五,下登三。” 裴駰 集解引 韋昭 曰:“鹹同於 五帝 ,登 三王 之上。” 司馬貞 索隱引 李奇 曰:“ 五帝 之德, 漢 比為減; 三王 之德, 漢 出其上。故雲‘減五登三’也。”後引作“上鹹五,下尊三”,用以形容自命不凡,目空一切。 郭沫若 《反正前後》第一篇:“他( 曾琦 )的年紀其實和我不相上下,然而先生之氣之橫秋也,實足以上鹹五而下尊三,自比 克來曼梭 ,自比吾家 國藩 ,或許還是他的客氣罷?”
“上鹹五,下登三”是一個源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的典故,主要用于形容帝王功德的崇高或隱喻自命不凡的态度。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此語出自西漢司馬相如的《難蜀父老》,原文為:“方将增泰山之封,加梁父之事,鳴和鸾,揚樂頌,上鹹五,下登三。” 這裡的“五”指五帝(黃帝、颛顼、帝喾、堯、舜),“三”指三王(夏禹、商湯、周文王/武王)。司馬相如借漢武帝封禅泰山的儀式,頌揚漢代功業。
現代多用于兩種語境:
①曆史評價:形容某朝代或人物的功績可比拟古代聖王;
②文學修辭:含貶義,諷刺盲目自大者。
另有觀點認為“登三”或指帝王與道、天、地并尊(見),但因來源權威性較低,此解釋尚未被主流采納。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文獻考證,可參考《史記》原文及裴骃、司馬貞的注釋。
《上鹹五,下登三》是一個成語,意為上層鹹,下層登,形容層次清楚、分工明确。
《上鹹五,下登三》的拆分部首為“口”(上部分為“鹹”,下部分為“登”),它們的筆畫數分别為鹹(咫)的五畫,登(癶)的三畫。
《上鹹五,下登三》的典故出自《尚書·周書·度世》:“瞽鼔鈞天,鐘鳴舜德。上鹹五,下登三。”形容樂器的排列有規律,樂章井然有序。
《上鹹五,下登三》的繁體字為《上鹹五,下登三》。
在古時候,鹹的字寫作“咫”,登的字寫作“癶”。咫的字形類似于“z”字,隻是上下部分較寬,咫的正字會在下方加上三點,表示土地的坡度;癶的字形為一個向上彎曲的弧線,代表上升、登高。
1. 在這個組織中,上級負責制定計劃,中層負責執行,下層則負責監督,實現了層次分明、上鹹五,下登三的管理。
2. 這幅畫的構圖上鹹五,下登三,畫面感很強。
上行、下坡、鹹亨、登高
上下分明、明确分工
混亂無序、層次不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