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山越的意思、山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山越的解釋

古代對南方山區少數民族的通稱。《後漢書·靈帝紀》:“ 丹陽 山 越 賊圍太守 陳夤 , 夤 擊破之。”《三國志·吳志·吳主傳》:“分部諸将,鎮撫山 越 ,讨不從命。”《新唐書·裴休傳》:“劇賊 栗鍠 誘山 越 為亂,陷州縣。” 清 王鳴盛 《十七史商榷·三國志四·山越》:“山 越 者,自 周 秦 以來,南蠻總稱百 越 ,伏處深山,故名山 越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山越是中國古代曆史地理文獻中的專有名詞,指漢末至三國時期分布于東南丘陵地帶的部族群體。《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古代對居于江、淮間山地民族的統稱",該族群屬于百越分支,因"居山為巢,越水而戰"得名。

從族群構成看,《三國志集解》記載山越包含越人後裔與逃避賦稅遁入深山的漢人,形成"依阻山險,不納王租"的混合社會形态。其活動範圍以會稽郡(今浙江紹興)為中心,輻射至丹陽、豫章等六郡山地,《資治通鑒地理志》标注其核心區在武夷山系與天目山脈交彙地帶。

在軍事活動方面,《後漢書·靈帝紀》載中平元年(184年)山越參與黃巾起義,建安五年(200年)孫策平定江東時遭遇"山越骁勇,屢為邊患"。孫權建立東吳後實施諸葛恪"圍山斷糧"策略,曆時三十餘年完成對山越的同化,據《建康實錄》統計,共收編精兵十餘萬,占東吳總兵力四成。

現代考古發現印證文獻記載,浙江上虞銀山越窯遺址出土的陶器紋飾,與《越絕書》描述的"斷發文身,錯臂左衽"文化特征相符。複旦大學曆史地理研究所研究顯示,山越語言屬侗台語系,其稻作梯田技術深刻影響了江南農業發展模式。

網絡擴展解釋

“山越”是漢末三國時期對南方山區武裝勢力或少數民族的統稱,其含義及背景如下:

一、定義與起源

  1. 曆史背景
    山越最早見于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因社會動蕩(如黃巾起義)、賦稅苛重,部分民衆逃入山林,逐漸形成割據勢力。他們多由南方百越後裔與逃亡漢人混合組成,常被稱為“山民”“山賊”。

  2. 地理範圍
    主要分布在今江蘇、安徽南部,以及浙江、江西、福建等地的山區。

二、特點與活動

  1. 經濟與軍事
    以農業為主,種植谷物,并因“山出銅鐵”而具備自鑄兵器的能力。部分勢力甚至與孫吳等政權對抗,如嚴白虎、祖郎等首領曾長期割據。

  2. 與中原政權的關系
    山越長期不納賦稅、不服管轄,成為東吳重點鎮壓對象。史載孫權曾“分部諸将,鎮撫山越”。

三、文獻記載

《後漢書》《三國志》《新唐書》等均提及山越,例如:

四、詞義演變

“山越”一詞最初指代特定曆史群體,後衍生出“翻山越嶺”等動詞用法(如、6),但此含義與曆史中的山越無直接關聯,需注意區分。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人物(如嚴白虎、祖郎)或戰役,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2、8的原始出處。

别人正在浏覽...

拔萃出羣拜年柏夷亮父本職鼈爪屏棄步擔不懷好意莗葥掁撥城闬抽答出法駁案玷穢斷簡遺編發薪凫茨剛巨高徑鳏處紅男綠女環草黃落蹇人膠東大鼓金鈎金靥極役郡丞劇憲空天擂擊淚癢麗質淪浃盲人馬球每牛明遠樓秘思南郭先生浦海搶眼繦杖取亂存亡三風太守三千六百釣傘頭商猋上爵十蕩十決實封眡事書差疏麻爍德碎骨粉身武妓武克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