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雜有姜桂碎末的幹糧。《逸周書·器服》:“食器甒迤膏侯屑侯。” 朱右曾 校釋:“屑,薑桂之屑。” 俞樾 《群經平議·周書》:“膏侯、屑侯者,器中所實也。侯讀為餱……蓋雜之以薑桂之屑。”
“屑侯”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較少使用,其含義及解析如下:
詞義解釋:
指雜有姜、桂碎末的幹糧。其中,“屑”指姜、桂等香料的碎末,“侯”通“餱”(hóu),意為幹糧。
字詞拆分:
文獻出處:
出自《逸周書·器服》:“食器甒迤膏侯屑侯。”據朱右曾校釋,“屑”指姜桂碎末;俞樾進一步解釋為“膏侯、屑侯”是器皿中存放的幹糧,并強調“侯”通“餱”,即用姜桂調味後的幹糧。
現代使用:
該詞屬于古代文獻中的特定用詞,現代漢語中已罕見,多用于研究古籍或訓诂學領域。
屑侯(xiè hóu)是一個漢語詞彙,形容一個人地位低微、無能、無用,常用來嘲諷或貶低他人。
屑侯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屍(shī)和口(kǒu)。屑侯總共有10畫。
“屑侯”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小說《水浒傳》中。在小說中,屈原被封為屑侯,意味着被貶低為平民百姓。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一種對地位低微、無用之人的諷刺稱謂,常常用于調侃或嘲笑他人。
在繁體字中,屑侯的寫法是「屑候」。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屑侯的寫法是「屑後」,後面的“後”字意指官職或地位。
1. 他原本是公司的主管,但最近工作失誤不斷,現在成了個屑侯了。
2. 那個領導什麼都做不好,簡直就是屑侯中的屑侯。
無能、庸才、廢物、廢柴
英才、能人、精英、尊貴
【别人正在浏覽】